“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1世紀所需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創新能力和運用能力的開放性人才。《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在課堂這個教學陣地中培養創新精神呢?在把新課改理念運用于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研究實踐中,我深有感觸:只有巧妙運用成功機制,才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繽紛的創新思維,架設通往創新之路的階梯。
一、保護好奇心,醞釀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每個少年兒童的天性,又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也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動力。假如牛頓對“蘋果落地”這一自然現象不產生好奇心,就沒有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所以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好奇心是一種追求知識的欲望,應當加以鼓勵。”在這方面,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亦有遠見。
有一次,朋友的孩子把陶老的金表拆壞了。孩子母親將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頓。陶老一看,說:“哎呀,這怎么行?中國的愛迪生恐怕被你槍斃掉了!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這樣對待孩子,會起到什么作用呀?我提議你領孩子到鐘表鋪,請鐘表匠將表修理一下,關鍵是讓孩子在旁邊看他如何修理。這樣,店鋪就成了課堂,表匠不就成了老師嗎?修表的錢成了學費,不僅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或許還可以學到修理技術呢!”
一番話,說得朋友妻子心悅誠服,孩子也破涕為笑。這也警告為人師者:不要挫傷孩子的好奇心。
小學生年齡小,認識水平低,對身邊的事物總感到新鮮、好奇。身為教師,應善于創造各種直觀、生動的情境,保護孩子好奇的“閃光點”,在學生心中融入信任的情感,燃起希望的星火,激起強烈的求知欲,以至“星火燎原”。
二、提供甜點,鼓勵自主學習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間接動機為主,大多數是為了獲得老師的嘉獎和同學的認可而學習。學習中一旦受到肯定,就會產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并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他由于功課落后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現代學習方式也提倡體驗性學習,因此,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包括操作、實踐、經歷等。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當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新奇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腦、口、眼、手、耳等多感官并用于學習活動,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嘗到學習的甜頭。
學習“8的組成”時,我精心設計了如下三道“菜”。
1.嘗試認知。先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具,至少認識一種分法;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交流;最后是派代表上臺演示并評選“創優”小組。
2.強化認知。在學生對“8的組成”建立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舉卡片、找朋友和拍手游戲,加深認識。
3.鞏固新知。這一環節安排于“課間活動”中。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師生同做“課間操”:師點三下頭,生點五下頭;師拍四下手,生拍四下手等。
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生全身心投入緊湊的學習中,學中玩,玩中學,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習推向高潮,并為以后的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三、挖掘潛能,指導再獲成功
“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當學生初獲成功而沾沾自喜時,教師在關鍵處設懸質疑,使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再加以點撥,使其充分發揮潛能,提高思維的質量,再次獲得成功,以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學習“9加幾”時,引導學生湊數操作得到直觀結果和口述操作過程后,教師拋出一個疑團:不看圖片,你能說說怎樣算嗎?學生一時“口不擇言,詞不達意”。教師適時給予提示,通過默想、口算,最后形成內部語言活動。在以后的8加幾,7加幾等進位加法中學生都能自動進行知識遷移,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分層布局,促使全體參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總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在摒棄傳統教學“一刀切”“一鍋煮”的基礎上,如果教師準備的“大餐”不夠全面,也會產生“過飽”或“過饑”現象。長此下去就會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也就扼殺了部分人才。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總攬全局,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套餐”,讓學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飽,尖子生吃得好,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
在“圖文應用題”中,我是這樣教學的:出示圖示的題目,學生看清題意后,分四步走。
1.看圖解答。目標指向學困生,指名說說怎樣列式,為什么要這樣算。
2.看圖編題。目標指向中等生,并鼓勵學困生參加,引導多向思維,不落入框式思維中。如“小紅畫了5顆五角星后,又畫了4顆,現在一共有幾顆五角星?”等。
3.看算式編題。目標指向優等生,由優等生帶動全班,學生脫離直觀限制,思緒萬千。教師應適時肯定奇異思維。
4.同學之間互相編題、解題。目標指向全體學生,讓他們自主操縱,靈活運用。
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有目的地交還給學生,給他們更多思考的機會和表現的空間,充分豐富想象,又能聯系實際生活,引發聯想,啟發思維,促使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探索,有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只要找到源頭,就不愁沒有活水。當然,還需要教師這名“引水人”精雕細琢,充分運用成功機制,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創造性思維。這樣,培養創新精神,學生將不再是“望梅止渴”了,而能輕而易舉的“水到渠成”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五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