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就像一件以純棉布料為材質的衣服。它應該是純凈天然的,是溫暖貼心的,是素樸簡潔的,是自然質樸的。
老子曾經說過:“萬物莫與樸素爭美。”作為語文課應該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加修飾地面對學生。但,語文的天然狀態是什么?我認為學生的學語、習文,要緊緊圍繞“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八個字,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同時進行情感陶冶,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還原文本,回歸自然
要做到“自然”,就要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展開,選擇最能讓人感覺舒適的“純棉布料”來制作衣服。聯系到課堂教學,首先必須依照文本的本來面目展開,并切實把握好文本中的精華部分。如:我在執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選擇了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為本真,最為精華,最為“自然”的部分,即描寫李博士和臺灣青年冒著生命危險捐獻骨髓那個部分。讓學生在反復品讀過程中感受到海峽兩岸同胞的骨肉深情,觸摸到本文所能體現的“語文”中最真實、自然的部分。
二、以讀為本,返璞歸真
何謂“質樸”呢?首先教學的手段應該是“質樸”的。很多時候手工制作的衣服往往比機器制作的衣服更具人性。語文教學也一樣。教學手段不用多,也不必花哨,最實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
我在網上學習了于永正老師的《秋天的懷念》一課的視頻,感受到一種猶如純棉呵護肌膚的親切與舒服。他讓孩子們說說從大屏幕的文字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輕輕地提醒著:“這就叫閱讀,這就是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然后,他蹲下身子,伸長手臂一字一頓地板書課題《秋天的懷念》,一邊寫一邊說:“字要認認真真寫,寫得正確、規范。”于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時流露出的情感、責任、體貼,是那么讓孩子們專注、投入、忘我,不知什么時候,他們已經捧起課本讀書了。就這樣孩子們通過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閱讀、思考,細心捕捉,逐步由淺入深地經歷著閱讀實踐的過程。
三、感知語言,體味詞句
如何感知語言呢?教師對于重點詞句的把握、推敲像衣服關鍵部位的“修飾設計”一樣顯得至關重要。如在于永正老師執教《秋天的懷念》時,他告訴孩子們,母愛就是一句句話語,一個個動作,一個個表情。一句話,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純白的”、不起眼的細節。只要你注意觀察,每個母親身上都會有一堆堆的細節。課堂上,師生都沉浸在課文那種傷感厚重、真切執著的氣氛里,感受母親那種艱難、堅強、深沉的愛以及給“我”的生命啟迪。在讓學生品讀了第一、三、五節描寫細節的重點句后,又引導學生聚焦到“躲、擋、笑了、好好活”等關鍵詞。在學生思維受阻時,于老師巧妙地引用“無邊落葉蕭蕭下”等古典詩詞,讓處于“憤悱”狀態的學生茅塞頓開,有了深刻的感悟。
四、耐心等待,誠摯鼓勵
在于老師的課堂里,我們同時看到的是教師溫情的理解、誠摯的鼓勵、恰當的提醒,以及學生由不敢到敢、由不會到會的漸進過程。于老師以極大的寬容與耐心,善待每一個學生。當有個學生不知是出于緊張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囁嚅著想回答又說不上來時,別的孩子紛紛舉起了小手,希望能夠幫他說或者代替他說。于老師環顧了四周,示意孩子們把手放下,然后微笑著來到那個滿臉通紅的孩子面前,輕聲地說:“孩子,你慢慢來,這是你的。”過了許久,這孩子終于說話了。倘若沒有那一句“孩子,慢慢來,這是你的!”沒有于老師的那一份親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在“別的孩子紛紛舉起小手”時,那位一時語塞的孩子還有勇氣說出余下的話語嗎?此時此刻,對于回答問題的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得到了老師和同學贊許的目光,更多的是在內心擁有了那樣一份自信。
作為一個孩子語文學習的引領者,“純棉語文”這件衣衫的“裁縫師”仍需不斷學習和反思,努力讓自己的語文課回歸到它本應有的淳樸恬淡、本色天然、純凈真實中去,溫暖、感動更多的孩子,幫助他們真正習得優美的民族語言,真正擁有樸素高貴的美好情懷!
(作者單位 浙江省蘭溪市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