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錄播課堂教學是一項集智慧、藝術、知識為一體的教學,要注重教學設計,注重師生互動,注重現代教學手段,注重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錄播;自主;合作;探究
錄播課后的反思:
1.教學目標要有可觀測性,期望值不要太高。
2.重點、難點寫出來,要具體,要落實,可操作,保證能夠實現。
3.必須做預習、聽講、總結、鞏固、練習、反饋。
4.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充分參與。
5.讓學生充分參與,分享學習過程、經驗、結果、體驗、成功。
6.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不能積極參與。
7.提問的多樣性,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和參與的欲望。
8.采用小步子策略,就地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9.教師不要做知識販子,采取電灌方式,使學生一臉茫然。
10.充分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學生做的盡量放開手腳讓學生做。
11.學生回答問題無論好壞都要鼓勵。表揚和贊美是一種藝術,要把握分寸,真誠鼓勵,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感,獲得成就感。
12.知識要增值,不能貶值和等值。
13.主體是相對的,要做到師生主體間歇,互為主體,互為引領,要多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14.有時寫板書,可寫錯或故意寫錯,讓學生發現問題,做到生成性教學。不能簡單地預設過程和結果,要充分打開學生學習、思維的天窗,展開想象的翅膀,追尋夢里的方向。
15.教學要做到團體學習和個體學習的結合,采用不同方式表達不同的問題和思維方式,聽到不同的聲音。
16.不能脫離主題、主體,每節課的目標不要太宏觀、太籠統,要依據學生實際具體化。
17.要做到語速適中,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有節奏感,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能太少,不能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否則學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18.上課的過程是一個有序—無序—有序的過程,對學生的疏導、教育、管理要講策略,要有信譽。
19.教學藝術要多樣化,順應、適應、感應學生,感化、同化、強化學生。
20.教育要從反思學生習慣開始,發揚優點,糾正缺點,張揚個性,趨同共性。
21.精講、巧講,不要過多糾纏學生已有的、淺顯的、不必要講的知識,要推陳出新。
22.盡量科學設計課時內容,不要拖堂,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容忍程度。
23.每節課和每階段都要預設目標,才能更好地生成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每節課都要告訴學生,為什么學習這節課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要對自己負責,但要營造讓學生感到輕松的學習氛圍。
25.要注重方法、知識的歸納,技巧、藝術的閃現。
26.分享教育教學過程,教師把知識教給學生是幸福的,學生從學習中體驗到過程是快樂的。
27.求同與求異思維的合理存在,上課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渴望,多層次、分層次教學效果更佳,要考慮學生的能力與知識的聯系。
28.教師要有親和力,培養興趣,引領方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9.教師的形象設計,要學會包裝,如穿著的得體、板書的藝術、反思的科學、語言的標準。
30.教學情境設計不夠,教師和學生行為情境缺失,不能充分激活師生的思維空間和參與欲望,教學過程單一,講得越多,教學效果越差,不能把教學情境充分展現,還要關注心理情境等方面。
31.教師的作用:全盤把握,宏觀駕馭,激發思考,調動神經,感知知識,最大享受。
32.要充分使學生各個器官發揮不同作用,聽覺、視覺、動手、思考,多箭齊發。
33.知識本身固有負荷,因此就要發揮教師的功效,化解重點、難點、遷移點。
34.教師自身的負荷:語言功效、表達效果、能力水平,有時教師廢話、口語、口頭禪太多。
35.教師要有領袖氣質:你就是一個導演和演講者,要充分感染學生,教學語言要簡明、準確,教學氣質要俱佳,有藝術性、有韻味。
36.師生、生生要互動,教學不是一言堂,電灌,滿堂灌。
37.教學要聚焦課堂,關注學習。
38.預防學習超載,盡量化解學習的枯燥、索味、難度,盡量為學生減負、降負、卸負,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
39.走出思維的窠臼,不要受經驗、閱歷、時代、思維、能力的束縛,要大膽創新、探究、激發、改革。
40.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饑餓、享受、反思、回味的情感過程。
41.做智慧型的、專家型的、有教養的、懂得享受生活的教師和學生。
42.教師教什么是有效的,只有教得有效,才能學得其所,才能使學生優秀、卓越。
43.盡量采用現代教學手段。
44.不學不講,先學后講,以導促學,以學促導,只講不練,效果一半。
45.要激起學生共鳴,學生思維的過程是一個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起伏較大,漣漪較多。
46.要充分考慮教學效果,每節課講多長時間為宜,把握時間度。
47.做到教學的時效性、實效性,使學生學習效果最優化,拓展增值。
48.學生提問,主導,自主探究合作,袖手無言味更長,要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反思。
49.給學生以回頭再復習準備資料,有板書、有筆記、有記載、有感受。
50.細節處理見能力,方式采取見水平。
總之,做一位合格、有預見性、能讓學生信服的教師不易,能讓學生長期對你充滿信心更不易。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