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的教育目標就是圍繞探究性實驗的基本環節,在學生學習、鞏固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物探究性實驗;思維能力;培養
新課標把生物探究性學習列為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探究性實驗課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內容。實驗中學生學習實驗知識,完成每一個實驗過程,都是伴隨著人與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都伴隨著大腦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極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課。筆者圍繞教學目標,在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嘗試對學生在思維的問題性、思維的全面性、思維的實踐性、思維的創造性等方面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
一、提出問題
探究什么?這就是指提出問題。怎樣提出合理的問題呢?學生先要做的是觀察,觀察鼠婦的生活,注意將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觀察到的鼠婦作比較,用可能影響鼠婦的各種因素對鼠婦刺激,觀察鼠婦的反應。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帶著問題去觀察的,滲透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段去觀察鼠婦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哪幾種?等。在觀察中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比較,篩選出本節課探究的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提出問題”是探究實驗課的第一個環節,教師先要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提出一個與探究主題相關的問題,問題應在學生質疑之處提出,有啟發性,這樣容易滿足學生探究的動機和情感,學生才能較快地投入到探究問題的情景中。在經歷了多次實驗的基礎上,學生養成了動腦的習慣,不斷鍛煉自己思維的創新性和全面性。
二、作出假設
“作出假設”是探究實驗的第二個環節。假設就是預測問題的答案或結論。有了假設,就為下一步通過什么樣的實驗方案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