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中國環境不容樂觀的現狀以及中小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普遍薄弱的情況,結合音樂的環境保護功能,重點分析了具有環保功能的作品,教師在音樂課上如何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加強他們對目前環境的危機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及主動參與保護大自然和家園的情感。
關鍵詞:環境;意識;音樂;教學
伴隨著現代科技和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關愛自然和保護環境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課題之一。面對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空氣污染和海洋污染以及諸多珍貴動植物的不斷減少乃至滅絕,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關注和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與發展。近年來,將音樂作為環保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種方法受到西方學校的青睞,然而在我國還有待加強。
一、我國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狀況分析
目前,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噪音污染,其正在變成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部分地區已嚴重影響到中、小學生的正常學習。由于環保教育工作比較薄弱,中小學生不僅對于環境問題認識模糊,而且本身也存在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存在踐踏花草、亂丟垃圾、破壞公共設施,對環境破壞現象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不仁等問題,不愿意主動參加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造成上述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國環保教育的薄弱。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承擔環保教育的重任,努力探索有用之道,在音樂教育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音樂的環境保護功能
1.物理屬性。即利用聲音的物理原理來抵消噪聲對環境的污染,以達到整治環境的功能。噪聲是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無規則地組合在一起,造成對人和環境的有害影響。與噪聲的無規律性不同,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樂音,它是經過音樂家精心構思創作出來的令人心情舒暢的藝術作品。日本科學家利用使音樂的波峰與噪聲的波谷相重疊,以抵消噪聲的原理制造出一種裝置,這種裝置發出的音響像無形的網罩一樣,把噪聲遮掩住,使噪聲減弱,這種裝置已經應用于部分辦公室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2.人的感性。人對音樂的能動反映,原理就在于音樂與環保的潛移默化的隱形聯系,即音樂(聲波)—人(感官)—人(大腦意識反映)—人(心理變化)—人(行為活動)—環境保護或高尚情操。通過聆聽音樂可以培養、激發人的生態情感,對大自然產生贊美、熱愛、珍重與敬仰之情,激勵人們參加環境保護運動,形成健康的環境文化。
三、具有增強環保意識作用的音樂作品
1.作曲者將自然之聲與人類創作之聲相結合的音樂。如《森林狂想曲》中,展現了大森林中郁郁蔥蔥的樹木和各種飛鳥、雨蛙、草蟬、松鼠、蟋蟀等小動物的多彩世界,讓我們體會到對于自然的渴望和羨慕;又如合唱版的《春曉》將自然界的各種音響和人聲有機組織,給聽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喚醒人們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純真情感。
2.創作者感應生態大自然所創作的優美動聽的樂器曲。如《沃爾塔瓦河》中,展現了沃爾塔瓦河的兩股源頭以及兩岸的森林、美麗的鄉村、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仙女跳舞等畫面,讓人身臨其境,陶醉不已,親身感受大自然;再如鮑羅丁的《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舒伯特的《鱒魚》等外國作曲家的作品;還有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都是這一類的優秀作品。
四、環境保護意識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和升華
1.聆聽豐富多彩的自然之聲,感受自然之美。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音像資料和多媒體課件,讓同學們通過聆聽鑒賞認識到許多音樂作品都是作者對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發,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由衷贊美的摯愛之情,并由此來感染學生。例如:各種鳥兒動聽的叫聲,鳳凰展翅的優美舞姿,使我們的音樂家創作了《空山鳥語》《百鳥朝鳳》等大量作品;大自然中五彩繽紛的花草,飄飄揚揚的雪花,郁郁蔥蔥的樹林,奔流不息的河水,巍峨聳立的群山,活潑可愛的動物更是許多音樂家熱衷的題材。作品《雪絨花》《我愛你,塞北的雪》《沃爾塔瓦河》《藍色多瑙河》《五指山歌》《夜鶯》等等,無不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都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享受自然美景。
2.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啟迪學生愛護環境,責無旁貸。音樂是情感性非常強的學科,通過形象地激發,培養直覺,發展創造。如在教唱《給未來一片綠色》時,首先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來聽范唱,邊聽邊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著所感所想,也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家園。隨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播放一些被污染和破壞的圖片,形成視覺和心理上的一種反差,讓學生心存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家園是這個樣子呢?學生在歌唱《給未來一片綠色》時就會大量地注入自己的情感,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更愛護環境。
3.用歷史的音樂對比古今,將綠色之樹深植心底。音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審美教育。健康的音樂,對培植高尚豐富的情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用音樂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性情,升華精神境界。如欣賞《黃河大合唱》時,學生們聽到了民眾的呼聲,喚醒了心中的斗志,激發了愛國的情懷,我們既為黃河的滄桑歷史嗚咽,又為她的未來而擔心。教師可將百年前的黃河與現今黃河的地理狀況作一個簡單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們的擔心并非多慮,水流量逐漸減少,壺口瀑布不如以前壯觀,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抬高、斷流、凌汛……這樣的惡果是人類的貪婪和無知使然,并告訴學生作為母親河的兒女,大家有義務嚴格自律,有責任主動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理性節制欲望。
總之,教師要將“人是自然之子,自然萬物生而平等”的生態中心主義理念,通過教育植入每個學生的靈魂深處,使這種理念成為健全人格的重要內核。學生唯有受到這樣的感化,才可能對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慈子之情,才會視萬物為手足而百般呵護,從而使學生充分節制自己的欲望,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偉.音樂愛好者,2002.
[2]雒渭.甘肅林業,2008.
[3]張新蕊.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6.
?。?]荊燁.云南環境科學,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臨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