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動機是決定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動力因素之一。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以及學生的可持續性。傳統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誘導和激發,只是硬性的讓學生去學習、記憶,削弱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有必要重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以及可持續性,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英語;內在動機
新課標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者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年齡有限,雖然小學也已經接觸過英語教學,但是從語法、詞匯、聽說能力等方面來說,初中英語才真正算學生學習英語的入門時期。因此,作為教師,想要讓學生發揮其自主學習性,就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其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調動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英語對于初中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動機原因、動機強度、動機的可持續性。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及實踐,從這三個方面談一下對初中生學習英語內在動機的激發和誘導。
一、動機原因
動機原因通俗地說即為學生學習目的。初中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其關鍵在于,此事物有引發學生觀察和深思的價值所在。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感受英語教學的樂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英語的價值所在,樹立正確學習英語的態度。初中生由于年齡有限,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很片面、欠缺。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讓學生感受自己必須學習英語的原因所在。如:可以通過學生平時購買的一些東西入手,家里用的照相機、手機之類的,好多都買進口的,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我國市場經濟與國際的接軌,還有新聞中最為常見的兩國互訪等等,想要與世界各國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就需要學習不同的語言,而英語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圍較廣。因此,要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就要讓學生自己認知并反思在未來社會中人才需求的重要性,自發地產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二、動機強度
動機強度即為學生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強度影響著其學習英語的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多少和收獲多少是成正比的。這在學習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親身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從而付出其應有的一切,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學習的教學效果。如:初中生都喜歡娛樂,喜歡找平臺展現自己,教師可以將英語教學內容構建成一個故事情節,讓學生自發的去表演,激勵其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設立“英語交流角”,每天的固定時間,讓學生通過英語自由地溝通、交流,對于不會表達的詞匯,教師應鼓勵學生查閱英語詞典,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同時加強了學生對詞匯的認識和掌握。交流內容選擇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話題,激勵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英語活動中去,誘導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強度。
三、動機的可持續性
可持續性指的是: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主性的努力和付出的時間。古語有句話叫“貴在堅持”。其堅持就是可持續性的一種表現。在學生上小學時就學習了《小貓釣魚》的故事,其內容是為了教育學生對任何事物都要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英語學習也一樣,教師要讓學生對學習抱有可持續發展的動機,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樣,之前的學習將會功虧一簣。學習動機的可持續性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自主地對英語教學進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每次探究過程中得到不同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可持續性。如:通過閱讀了解中外的習俗差異,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吃了嗎?到哪呀?”而外國人是說“Hello”“How are you?”讓學生在差異中尋找學習英語的樂趣。學習語法時,讓學生比較中英兩種語法的結構差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誘導學生對英語學習進行深入了解。作為教師,為了使學生的動機有可持續發展,還應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積極的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進而會在不斷地刺激下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有自我探索本課程的愿望,英語教學有了學生的智慧參與變得更加有吸引力。
動機原因、動機強度以及動機的可持續性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前面兩者推動著學生學習英語的可持續發展,而后者又制約著其前者。教師全面考慮和構建這三方面動機因素的形成,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新課改下,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誘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掌握和運用,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0.
[2]高一虹,程英,趙媛,等.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動機強度的關系:對大學本科生的定量.考察外語研究,2003(1).
[3]文秋芳,王立非.對外語學習策略有效性研究的質疑.外語界,2004(2).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庵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