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一詞用在教學中就是指課堂的結尾藝術。巧妙“收官”會使課堂教學綻放異彩,更加完美。它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作用,還能拓展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欲望,從而達到“課雖盡,趣猶存”的境界。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的“收官”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回顧總結,培養能力
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提出一個或幾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可將學生的思維再次推向高潮,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他們有機會表達學習的困惑或喜悅,并提出建議和見解。
例如:(1)對自己說,你有什么收獲?對同學說,你有什么溫馨提示?對老師說,你有什么疑惑?(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困惑?你還有什么新的數學發現?你對自己滿意的地方是什么?(3)我學會了……我發現了……我感受到了……我感到最高興的是……我想我將……(4)這節課對你來說有哪些收獲?談談你的體會。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你的遺憾是什么?
這樣的課堂小結,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及時回顧與總結,鼓勵學生及時交流自己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惑,還可以總結自己的參與情況、活動情況及情感態度,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信心,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欣賞自己的學習成果的同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后續學習的激情。
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可以這樣結尾:“智取了這么多箭,得好好總結一下。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怎么總結大獲全勝的經驗呢?如果你是曹操,應當記取哪些失敗的教訓呢?誰愿意當諸葛亮呢?誰愿意當曹操呢?”同學們都興趣盎然,接著,“諸葛亮”們、“曹操”們紛紛登臺,從理性的角度總結這次借箭事件,課結得生動活潑。這樣的課堂“收官”,提高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陳述個人見解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發散想象,開拓思路
有的文章結尾往往并不交代故事的結局和人物的命運,意在留給讀者去體會其中的內涵。教師則應充分利用這些可以讓人“回味無窮”的因素,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想象和創造,鼓勵他們另辟蹊徑,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開拓思路。
例如教《西門豹》一文,筆者是這樣“收官”的:“西門豹懲治了巫婆官紳后,老百姓說了些什么?書上沒有寫,你能猜出來嗎?”一個發散式的新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學生沉浸在除惡揚善的快意中,有的說:“西門豹大人,您真是我們的父母官,我們永遠愛戴您。”有的說:“壓在我們身上的大山終于被推翻了,這都得感謝西門豹大人您吶!”有的說:“西門豹大人,我們鄴地的百姓將世世代代銘記您的大恩大德。”……顯然,這些人物語言都是學生在深入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再造想象的結果。
三、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語文的教學應該使全體學生能根據課文所學去主動地學習課文以外的東西,若沒有這一點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難以形成了。在上《景陽岡》這篇課文時,同學們的熱情十分高漲,筆者想著在課堂“收官”之時要好好利用學生這一高漲的熱情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閱讀上去。筆者做出了這樣的結尾:
師:武松一步步走下岡去……后面還有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不斷地演繹。同學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武松打完虎后怎么樣了。
生2:武松最后的命運如何呢?
師:你們的這些問題呀,都可以從《水滸傳》中了解到。《水滸傳》中還有很多類似于武松這樣的英雄好漢,比如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等,這些英雄好漢演繹了一個比一個更精彩、更動人的故事,留待你們自己去閱讀,相信讀了以后你們一定會愛不釋手的。這節課就是在這一精彩的結尾中結束了,這一精彩的結尾給整節課增色不少。
這樣的課堂“收官”抓住了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制造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在興趣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生很愿意去閱讀名著。這一激趣留白式的課堂“收官”不露聲色地將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閱讀興趣激發了起來,使課堂自然而然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提升了學生的認識。
四、懸念“收官”,促進學習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學。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設疑、釋疑、再設疑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收官”時,可有意識地緊扣主題設置懸念,借鑒說書人經常說的“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制造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渴望繼續學習。需要說明的是,所設懸念應“懸”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
例如,教完《觀潮》一課,教師讓學生質疑問難,還有哪些知識不明白。一個學生問道:“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是怎樣形成的?而且為什么一定要在農歷八月十八才有此壯觀景象?”教師首先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問題提得有價值,然后向其他同學征詢答案。結果沒有一人答得上來。于是,教師順勢把這個問題轉化為面向全體學生的作業,并積極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留心查閱有關書籍或向其他科任老師請教。
再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后,教師先提問:“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質量相同),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的嗎?那么一個鐵球,一個鉛球(重量不同),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結果會怎樣呢?”有的說鐵球先著地,有的說鉛球先著地,有的說同時著地。在爭論過后,教師要求大家以伽利略為榜樣,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懸念式的課堂“收官”使得學生的積極性高漲,紛紛表示愿意回去通過試驗來證實結果。
五、創設情境,滲透德育
課堂“收官”時,創設一些與課文相稱的生動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抓住學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并接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課堂“收官”時,師問:“學到這里,五壯士的英勇豪壯表現在哪里?課文是怎樣寫詳細的?大家明白了嗎?”(生:“明白了。”)接著師述:“課文抓住了五壯士的動作、語言、神態來詳寫‘頂峰殺敵’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現五壯士的英勇豪邁,也證明了他們的確可稱為──狼牙山五壯士。”師把課題的“壯”字圈起來,然后讓全體學生起立,帶著對五壯士的無比懷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一起讀課文后幾段,最后教師總結:“歷史不會忘記英雄,人民不會忘記英雄,讓我們記住這悲壯的一幕,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中國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這堂課在“收官”之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心潮起伏,與英雄心靈相通,對英雄充滿敬佩之情時,有機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讓全體學生起立,激發學生帶著對五壯士的懷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讀課文相關內容,教育學生記住這悲壯的一幕,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中國人,使學生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陶冶情感、發展語言的作用,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巧妙“收官”,對鞏固強化教學效果至關重要,高明的“收官之作”,是課堂教學的“鳳尾”之筆,“點睛”之筆。俗話說:“教無定法。”課堂“收官”既要講究藝術,又不能擺花架子,流于形式。“收官”要為文章的內容服務,要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來確定,真正達到“畫龍點睛”之效。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精心創設一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收官”佳境,讓語文課堂綻放異彩,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