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構建有效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與“有效”相關的思考也越來越深。綜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我們會發現,教與學的關系處理不當,教師不能結合生成資源調整教學,教學內容或教學目標處理不當等現象并不鮮見。究其原因,應該說很大程度上源自課前設計的不科學、不靈活。那么,如何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呢?
一、立足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教學
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準確把握的基本原則就是基于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即備課時做到心中有學生,既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預案才能做到立足學生,以學定教。
如小學階段的口算教學,不同的學段應該把握不同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低年級主要是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級重點進行為筆算打基礎或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口算訓練;到了高年級則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目的,安排一些運用運算定律、性質定理等進行口算的習題。在設計相關的教學時,教師不能隨意更改教學總體要求,以避免出現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情形。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數學是與學生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之一。教師結合生活設計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不是陌生的、遙遠的,而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是有用的生活的數學,將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節:(課件出示圖畫)冬天來了,老牛爺爺的草地進入了養草期,他想用柵欄把草地圍起來,應該準備多少米的柵欄才能夠用呢?他想請你們幫助算一算。這一教學設計,教師不是照搬教材組織教學,而是引入了一個生活問題開展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可謂一舉多得。
二、立足創設連續、有效的情境設計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現象:不是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不相符,就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再不然就是頻繁地轉換情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關注。針對這些現象教師應該注意做到讓情境服從教學內容,服務于教學目標。同時,還要讓所創設的情境于教學過程之中,并在其間突出教學重點,以提高情境的有效性。
例如,特級教師紀曉村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猴子摘桃”“猴子請客”“動物騎車”“動物比賽”“給動物送信”等豐富多彩的童話情境,既將學習內容融于其中,又做到了情境主題一致,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始終融會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之中,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高漲飽滿。
三、立足教學內容類型設計教學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按教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領域。按課的類型分,主要有概念教學,如“認識周長”“圓的認識”“質數與合數”等;有計算教學,如筆算、混合運算等;有解決問題、有實踐活動課等。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教學《認識鐘面》一課,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計:(1)激發學生認識鐘表的熱情——出示各種漂亮的鐘表圖片或實物;(2)同桌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鐘表實物,比較一下有什么相同之處;(3)小組討論,找到鐘表的相同點。通過這樣一系列活動的設計,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既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除上述幾點之外,在設計教學時,教師還要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及教學特點,結合課堂可能生成的情況等靈活處理、修改教學預案,使預案的設計真正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為實現有效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五常市五常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