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自學能力。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下面,我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意訓練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使學生具備閱讀課本的能力。在數學課中,應讓學生把“看、讀、思、練”結合起來。從兒童一入學就應該帶領學生逐步學會看懂圖、式、文,再引導學生弄清術語,理解關鍵詞語,引發學生思考。隨著學生年齡和抽象能力的不斷提高,對課本內容提出更明確而具體的要求,讓學生養成先閱讀后做作業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身體的正確與否。在作業與考試中,許多學生做錯題目的原因不是不會做,而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如在計算中有的是把運算符號看錯;在文字中由于數量關系復雜,不僅層次多,而且一些表達運算順序的名詞術語往往容易混淆或被忽視,致使學生造成解題差錯;在應用題中由于數量關系沒有仔細分析,造成數量關系混淆,列式錯誤。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有必要對學生審題能力進行培養。首先要讓學生仔細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然后仔細推敲字、詞、句,準確理解題意,在這個基礎上再列出算式計算。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習慣
學生學習數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于動腦,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各種數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順序地進行思考的習慣;第三,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學生想出比較新穎獨特的解題思路,大多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的后半段時間內形成的,如果教師過早的作出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和自覺檢查的習慣
學生的作業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態度認真、及時檢查驗算、書寫工整、獨立完成、富有創見等。從學生剛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從數字至數的書寫、從一位數到多位數、從整數到小數、分數的書寫,都要嚴格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是發揮作業應有作用的切實保證,要經常表揚那些能夠克服困難并認真檢查作業的學生,防止和糾正抄襲別人作業的壞習慣。
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省香河縣城內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