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期間,一架FBC-1飛豹戰斗轟炸機意外墜落,造成飛行員1人死亡1人受傷。
從現場拍攝的視頻來看,墜毀的戰機似乎在低空出現失速現象,并且進入極為危險的失速滾擺,由于高度太低無法改出(通過應急措施,擺脫失速狀態),造成意外。飛機要想在天空中飛行,就必須具有一定的速度,否則無法維持升力。一旦低于其設計的最小速度,飛機將會進入失速狀態,也就是說飛機會成自由落體墜向地面,如果沒有及時改出必然會墜毀。在低空的情況下,一旦進入失速狀態,飛行員幾乎不可能有時間改出,惟一的選擇就是跳傘。
與第四代隱形戰斗機和殲10戰斗機相比,飛豹并不是明星級的戰機。在1998年剛亮相時,飛豹戰機也曾一度成為焦點。然而,隨著更多新型戰機的亮相,這款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發的戰機顯然不那么光彩照人。
但這并不意味著飛豹戰機就不好。飛豹戰機航程遠,載彈量大(作戰半徑可達1650公里,載彈量高達6.5噸)。除了對地對海攻擊之外,飛豹戰機還具備發射中距離空對空導彈的能力。在中距離空戰中,它的性能與同期的第三代戰機相當,甚至高于早期型號的F-15和F-16戰機。在中距離作戰時,它可以有效對抗日本的F-15J戰斗機。這款戰機堪稱多功能型的選手。
由于研發年代較早并且國產率高,飛豹戰機的價格僅為最新的殲-11戰斗轟炸機(原型為SU-30戰斗轟炸機)的一半不到。現在飛豹戰機已經成為海空軍普遍裝備的戰機型號。除用于替代原有的轟炸機和強擊機之外,飛豹還替代了過去部分殲擊機的任務。從近年來的使用經驗來看,它的對地攻擊及制海能力都受到肯定。其航程可以涵蓋整個南沙群島,經過空中加油之后,甚至可以威脅到印度洋的海上目標。
飛豹戰機一次最多可以攜帶4枚反艦導彈,一個4機編隊的齊射可以同時攻擊16個海上目標。也就是說,僅一個4機編隊便可以威脅到菲律賓和越南等海軍實力較弱小國家的全部海軍力量。而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飛豹戰機數量估計超過200架。在遭遇全體海航飛豹戰機多波次進攻的情況下,即便是美國航母編隊也不免有點吃力。飛豹所掛載的鷹擊-8系列空艦導彈命中2-3枚以上,就能令航母暫時失去戰斗力,命中5枚左右即可擊沉航母。在多兵種同時進攻的情況下,飛豹組成的對海攻擊編隊毫無疑問是一個可怕的對手。沒有空中掩護的海上力量對此毫無還手之力。
盡管飛豹戰機長久以來扮演著“勞模”的角色,卻不能說這是一種完美無缺的產品。事實上,飛豹是新型國產戰機中事故率較高的一個型號。它自定型至今,僅已公開的重大事故就有4起,共造成7名飛行員死亡、1人受傷。而與之相比,定型晚些的殲-10和殲-11型戰機的重大飛行安全事故較少。
在這公開的4次事故中,包括一次出境軍演的墜毀和一次公開表演的墜毀。在重大出境演習和公開表演的時候,我國往往會挑選機械狀況較好的機體和技術過硬的飛行員進行,也就是說精挑細選的人員裝備卻當眾出了丑。雖然飛豹戰機系國內最先裝備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戰機,然而這種系統是較為早期研發的三余度數字模擬混合電傳驅動系統。從F-16戰機開始,第三代機普遍換裝了四余度全數字電傳控制系統。此類系統的可靠性和糾錯能力明顯高于老舊的數字模擬混合系統,多了一個冗余度可以提高系統的糾錯能力和可靠性。這就是為何本次墜機之后,有專家判讀為戰機飛控系統可能存在問題。由于低空低速飛行受地面亂風和鳥群影響較大,如果系統出現突發情況,老舊的電傳系統可能出現問題。
當然,這并不是飛豹惟一存在的缺陷。有駕駛過飛豹的飛行員曾經反映,該機進入失速狀態前的征兆不明顯。也就是說,飛行員有時不能夠直觀地判斷將會進入失速狀態。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飛豹采用串列座艙布局,前后座飛行員無法同時彈射,中間間隔1-2秒,并且在彈射前必須拋掉座艙蓋。新型戰機往往在座艙玻璃上直接安裝導爆索,可以炸碎座艙蓋逃生。
從飛豹墜機整體的傷亡率來看,這款戰機的彈射座椅也可能存在設計問題。飛行員是戰時的寶貴資源,在航空救生上我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