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加強學習,提高素養.二是要服務人民、報效祖國,三是要肩負責任,勇于擔當,自覺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是要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為文藝事業繁榮發展注入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五是要樹立形象,追求崇高,淡泊名利,無私奉獻。
中國文聯傳達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國文聯召開會議,傳達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黨組書記趙實在講話中說,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在文化強國中作出自己的貢獻,首先要做到上述五點。
中國詩歌的傳承,
是要求詩人提高語言技巧,二是要求詩人端正寫作態度和生活態度。詩人要在傳承的基礎上獲得進步,詩歌要朝著更廣闊的方向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詩人的才華、情懷、思想、品格和生活。
——在第三屆中國詩歌節上,批評家劉春淡中國詩歌的傳承與發展
我們的文化產業水平高,中國元素的影響力才能充分體現,反之,想以中國元素去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很難成功。有市場競爭力的作品隨便融入什么元素人們都看得津津有味。中國元素會給文化產業錦上添花.會令文化產業產出精品。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談文化產業化與中國文化兩者之間的互相影響。
文化缺位是當代青年畫家較普遍的狀態,其反應就是技術化傾向加重,精神性淡漠,相反,學養深厚,筆墨功力精湛,意蘊深刻悠遠之作減少。一些急于事功的年輕畫家的作品幅面巨大目越來越大,制作繁密工細。但這些缺乏意趣的工細制作卻旱現“工匠化”的趨勢,中國畫特有的審美價值判斷標準在淡化和消解。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孫克說,美術創作不應“與照相機爭功”,在體現技術的同時,更要注重藝術作品的精神表達。
相聲作者定要了解觀眾,如果不知道觀眾需要什么,觀眾在想些什么,那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確定的消費群。一部相聲作品,要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精品并流傳下去,它必須是“接地氣”的,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小劇場相聲同益紅火的現象就是個很好的佐證。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奇志說,相聲作品一定要“知道觀眾需要的是什么”
近年來,相聲創作人才流失特別嚴重。有的相聲作者去寫小說、影視劇本了,有的干脆徹底放棄創作。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相聲作者意識到寫相聲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但收益卻很小,久而久之,大家就認為與其寫相聲費這么多勁,還不如去寫影視劇本,因為相對來說,寫影視劇本酬勞高。
——遼寧省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指出,發展相聲創作的一個迫切任務就是盡快創造有利于留住相聲創作人才的環境
現在有的學生不是不聰明,而是不認真,不專心。而練字必須全身心地投八,必須心靜氣和,端正姿勢,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學生們缺少的韌勁與耐力,也恰好可通過筆畫的書寫練習來獲得,糾正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的毛病,從而養成鍥而不舍、全神貫注、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好習慣。
——著名書法家李鐸認為.青少年學生練習書法是調節心理素質、規范行為的好辦法
我從不認為舞劇是陽春白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老百姓本身并不偏愛某種藝術形式,凡是好的、能看得懂的,他們都能接受。沒有觀眾天生愛看小劇場話劇,或者天生愛看舞劇。
——著名導演陳維亞說,藝術創作者不受硬裝高雅,要從老百姓的角度、把自己當做普通人去創作
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制作手段,比如選擇有意思的情節,讓觀眾覺得有趣
我不太喜歡這樣的攝影作品,因為看到的就變成千人面的女性形象。現在很多人拍照時并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樣的東兩,只是追隨了
股“修片”的潮流。時尚攝影無疑跟女性形象有很大關系,但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先知道自己要呈現出什么樣的女性形象,然后想辦法把它呈現出來。
——著名時尚攝影家彼得-林德伯格說,他并不喜歡時尚攝影中沒有底線的后期修片行為
要建立現代經營管理機制,推進雜技產業化步伐·充分吸收中華文化精華,不斷強化雜技藝術的創新與創作,依托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形勢,大力倡導文化與經貿齊頭并進,積極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實現雜技可持續發展。
——專家建議,中國雜技“走出去”,重點要做好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
(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