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壽先生是遠近聞名的書畫家,這是大家很熟悉的。他出身書法世家,自幼喜愛書畫藝術,有很好的藝術天分,這對于他日后的成功是很重要的。1958年入伍,從事宣傳工作,配合部隊教育,創作巨幅宣傳畫和電影廣告畫上千幅,其書畫作品在軍地大展中多次獲獎。他自幼酷愛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對中國傳統的繪畫題材梅竹松菊情有獨鐘。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畫的《梅花報春圖》即在全軍大展中獲最佳作品獎,這在當時是很顯要的榮譽。
我們知道,中國繪畫與書法是不可分開的藝術,福壽先生二者能兼,相得益彰。他作為一位有多部書法著作聞世的書法家,有著很深的書法底蘊,所以在畫梅的挺枝虬干上體現了冰魂鐵骨、渾厚道勁的雄偉氣概。
福壽先生的繪畫在傳統技法基礎上,盡力把西畫的透視、明暗、空間、質感等表現方法,融于中國的筆墨趣味中,以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形成了鮮明生動、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盡管梅花是古今成百上千的名家所經常畫的題材,然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些佳作,卻與眾迥異,別開生面,洋溢著時代氣息,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美的享受,在我國畫梅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我很喜歡梅花,梅花在中國文化中太重要了,她已經附加了許多屬于文人的文化性格,清俊、孤高、圣潔、自信都有。林逋《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多么清俊!高啟《梅花詩》:“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多么孤高范成大《嶺上紅梅》:“霧雨胭脂照松竹,江南春風一枝足。滿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傾城在空谷。”多么自信!毛澤東詞《詠梅》:“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浪漫而有英雄氣概,別人是比不了的。觀福壽先生的梅花,應該讀這些名詩,因為他的畫有濃郁的詩意。
福壽先生是位有藝術性情的人,他為人誠懇樸實,平易近人,勤奮于藝術天地,從不聲張自己。他喜歡陸放翁“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兩句詩,并以此勉勵自己。他也以實際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極佳境界,徜徉于藝術天地,怡然自得。他現在雖已過七旬,但仍然創作力旺盛,為了畫好一朵花、一條枝干,常到梅園、花圃寫生,向大自然學習,以便剔除畫中的俗氣。為整理一個構圖,他常常幾十遍、上百遍地揣摩練習,還到處求教,從不滿足。他那種水滴石穿的學習毅力和繩鋸木斷的鉆研精神是很感動人的。他有多幅精品力作發表在各大報刊上,并有《百梅畫集》問世。在“金色年華·全國書畫作品北京邀請展”中,榮獲六十歲組金獎,被授予“金色年華·中華老人藝術家貢獻獎”榮譽稱號,這正是他數十年的辛勞之功。借此祝愿先生寶刀不老,再創佳作。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