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周喜俊的長篇小說《當家的男人》(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4月版),書中那一幕幕感人的情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農民一步步由貧窮走向富裕,由閉塞走向開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艱難路程,依然縈繞在腦海,讓人回味無窮。
小說的主人公時涌泉,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毅然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主動請纓,回村帶領鄉親們走科學發展、生態致富的道路,歷盡千辛萬苦,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家人。小說洋洋50萬言,眾多鮮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感和事業兩條線并行,讀來讓人牽腸掛肚。周喜俊筆下的時涌泉,從農村長大,深知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艱難,但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圍繞時涌泉身邊發生的事千變萬化,人物和矛盾錯綜復雜,頭緒眾多,但作者安排得張馳有度,脈胳清晰。
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是貫穿小說的一條主線。時涌泉從省衛生廳最年輕的副處長位置上,主動報名回棗樹村——他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已經離開18年的小山村,去下鄉扶貧,是忘不掉當年為了讓他上大學,這家三毛,那家五毛,湊了120塊錢供他走出窮山村的鄉親們一片深情。石榴目睹家境的貧寒,父母婚姻的不幸,父親對有病母親的冷酷無情烙印于她幼小的心靈。她在省城學醫之后,為了改變家鄉缺醫少藥的狀況,不讓母親們的悲劇重演,放棄留省城的機會,回家鄉辦起了診所。牛二愣嫉恨妻子婚后心里總裝著時涌泉,于是千方百計找碴兒,跟時涌泉作對,而時涌泉卻事事忍讓,終于感化牛二愣,使其浪子回頭。支書老五爺的深明大義,盼雨、三元的坦誠實干,田凌云支持丈夫事業而兩地分居十幾年的寬容賢達……一樁樁一件件,在作者筆下,浸透著時涌泉和他的同伴們為新農村建設無私奉獻的無限真情。這些情感,遠遠超出了普通的男女之愛,兒女情長,是升華了的人間大愛,是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流淌。正是這些動人的細節情感,打動人,感染人,讓人心顫,讓人流淚,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當家的男人》故事情節環環緊扣,扣扣相關,吸引讀者不得不看個究竟。時涌泉為什么主動要求下鄉扶貧?下鄉一年完成了任務,為什么放不下農村,又辦了停薪留職三年的手續?三年到期,為什么又延長兩年,最后導致原工作單位按自動離職處理?妻子母凌云對時涌泉不回城充滿怨恨,幾次發狠要離婚,女兒甜甜發誓再不回來就不認這個爸爸,最后因何理解了時涌泉?棗樹村的村民為什么要找縣委書記,送去按著458個紅手印的請愿書,請求時涌泉繼續留下來?這一件接一件的感人故事,讓讀者忘不了,放不下。這一個個故事,都緊緊圍繞著棗樹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個實際問題展開,圍繞著時涌泉及其身邊的人和事展開。作者在不動聲色的敘事中,傾注了自己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悟,浸透著對村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渴盼。一連串的事件,如同耀人眼的萬花筒,寫活了農村的豐富多彩,凸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艱巨,凸顯了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當家人的重要。
語言鮮活生動。流淌著農村的鄉土氣息,增強了《當家的男人》的感染力。作者周喜俊從小在農村生活,對農村農民有若割舍不斷的親情。從《辣椒嫂》寫起,一路走來,《七品村官》《棗園風波》《韓呆呆的婚事》《情系孔雀嶺》《當家的女人》,農村題材成了她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即便當了石家莊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之后,她也依然保持著同農村的緊密聯系。農村帶著泥土氣息的鮮活語言在她筆下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當徐五爺看到時涌泉在村里干得紅紅火火,村民們對他這個當了幾十年的老支書有些冷落而感到不服氣時,五奶奶打趣說:“唉,這真是檁條當椽子——大材小用了,你要上了大學,說不定早就是七品知縣了,那能耐比涌泉大多了。”既肯定了時涌泉,又化解了老五爺心中的不快,說得輕松隨意而又風趣幽默,充滿著鄉土的親切。她寫盼雨聽說自己心愛的石榴要嫁到外村時,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對石榴說話帶著譏諷,石榴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回擊他:“你大風刮蒺藜——連風(諷)帶刺的,啥意思啊?”“沒啥意思,我只想告訴你,咱村窮,也沒扎下窮根。別人瞧不起,咱自己不吃饅頭也得爭口氣!”盼雨話沒說完,自行車早躥了出去。簡單幾句對話,把農村青年對愛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的勇氣,對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一腔豪情,刻畫得八木三分。
《當家的男人》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信心,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美好未來的希望與憧憬,體現著一部文學巨制反映現實、服務社會的責任與良知。這也正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責編: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