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英國最初的印象,是中學時候從老舍先生的《二馬》中讀到的。霧都、汽車、典型的英式老建筑……那時我還小,只是關注于小說里故事的情節,對于景物的描寫現在幾乎已經完全忘記了。也許是英國這方土地不甘心被我忘記,也許是我們之間的緣分未盡,所以命運安排我親自來感受真切的英倫氣息。
我在英國讀攝影碩士,到這里已有4個月,關于周圍的一切事物我還都保持著新鮮感。我的學校在諾丁漢,位于英格蘭中部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市。這里沒有倫敦那么多的寫字樓和購物中心,也沒有利物浦港口的繁華,更沒有曼徹斯特世界聞名的英超球隊。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了那些繁雜的現代社會產物,才讓這個城市顯得更加純粹,更加貼近生活。
這里的建筑,多半還保持著中世紀的樣子,紅磚、尖頂、白窗,高度都與國內的三四層樓相當。這里沒有高樓,所以我和當地的朋友提起我在國內住在10層樓的時候,他們都很羨慕我。相反,我倒是覺得這里精致的小洋房會讓生活更有情調。
英國的老建筑不會被拆掉,老了就反復修補,也許是因為沒有人口壓力,沒有擴建改造的必要吧。也許每一幢樓都經歷了幾代人的生活,默默審視著時代的變遷。偶然出現的現代建筑,則會讓整個畫面顯得不那么協調。在英國,最為雄偉的建筑應該算是教堂了。關于宗教,我并不了解,但是從教堂的規模可以看出,宗教深深影響著英國人的生活。有的教徒甚至把自己的墓碑當做鋪路石,鑲嵌在教堂周圍的小石板路上。
這里的生活節奏很慢,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步驟一步一步操作,因為生活在這里,傳說中“英國人古板,辦事不靈活”的特點讓我有了真切感受。也許這種性格是從英國人祖上傳下來的優良傳統,作為老外的我還需適應。
這里的人都很安逸,走路很慢,吃飯很慢。在街上經常能看到老年夫婦牽手散步:年輕人三五成群地有說有笑;小孩子像寵物一樣被媽媽用一種專用的繩子拴住,防止他們那只受感性控制的方向感讓他們走丟了;街上總會有彈琴賣藝的藝人,我也很慷慨地為他們每人都拍了一張照片送給他們,我想照片總比那些冷冰冰的硬幣來得溫暖。廣場上,每個周末都會有不同的主題活動,內容總是很豐富。上周是游樂場嘉年華,下周就變成了美食節,接著是兒童運動會,然后又來了音樂節演出。如同英國的天氣,變化無窮。一天里晴天、雨天、多云都會經歷,還經常性地下太陽雨,于是彩虹就來了。
這是我眼里的英國,也許與老舍先生的不同。
(責編: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