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觀景,不論春夏還是秋冬,人們都期望一個朗朗的晴日,似乎這樣的天氣賞心悅目。然而,由于天公的著意揮灑,游者也常常在景區觸摸到另外一番風景。這時的體驗就會獨出心裁,別有風味,于意外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是個極其難得的日子,庚寅年九月初九日。
九九登高,是國人留下的古老傳統。因了邢臺九龍峽景區的邀請,陪同省城散文家堯山壁、丁吉槐諸文友一同前往,登高欣賞九龍峽的秋日風姿。
車子平穩地行駛在京珠高速上,天高闊遠,藍天下的白云在悠悠地飄蕩,兩旁綠樹時時落下片片的黃葉,盡情展示著秋的豐盈,心情隨著黃葉驟然綻放開來。隨著九龍峽景區的導引車一路向西行進,夕陽不知不覺隱入云中,雖山色依然,人影清晰,但較之平原,光線已黯淡了許多。這里是上龍門的入口處,門口立一牌坊,四柱擎天,匾額書“龍官形勝”四個大字,以她特有的風姿歡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者。
清晨早早起來,急欲一睹九龍峽的靚麗神韻,披衣出門,秋山特有的微風悄然襲來,如涼似冷,不禁縮緊了身上的衣衫。居高放眼望去,漫天的大霧已經將四圍群峰嚴嚴地覆蓋,分不清是長天一色,還是霧鎖群山,總之,一切的一切都籠罩在彌漫的群霧之中。
依陡峭的臺階扶欄而行,是一處觀景平臺,經人工平整而成,晴日時向下俯覽九龍峽峽谷,可見奇峰林立,雄險奇峻,棧崖壁韌,峽溝縱橫,有些峽谷深達數10米至上百米,底寬數米,最窄處只有1.5米。九峽蜿蜒匯集一山,“九龍戲珠”的景色渾然天成,火龍峽、蜻龍峽、蚊龍峽、螭龍峽、虬龍峽、金龍峽、狴犴峽、蟠龍峽和白龍峽等。但是,在這迷蒙的世界里,眾多峽谷悄然隱退,深藏在霧藹的背后,這樣的意境,便更能提起游人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是山,是嶺,是泉,是水,腳步帶著思維緩緩地行走著,探尋著。
沿地勢順勢而下,在步游路兩側建有兩個平臺。一側是九龍池,碩大的一條巨龍昂首盤臥,池中泉水甘冽清爽,由池的邊緣緩緩向外傾溢著。另一側建有九龍亭,九條石雕龍各向上一級水池中噴水,水霧交融,如夢如幻,仿佛置身于云中、海中,任思緒在水霧中曼舞起來。
這里有一個美妙的傳說。相傳春秋時期,天久旱不雨,趙王石樂向印度高僧浮圖澄求雨。浮圖澄言:“邢西百四十里有泉。”隨后,浮圖澄攜弟子8人至此,結繩為床,誦咒7日,泉涌龍出,并生九子,成就一番大業。故事美妙動聽,縹緲而生,縹緲而去,似曾相識,又似曾未遇,帶給人無盡的遐思。
九龍峽由于群山環抱,谷口東開,有利于暖濕氣團的侵入,形成了多陰雨的獨有氣候環境。由于常年有雨,得到泉水的補給,其特殊地貌形成了多級瀑布及水潭。著名的瀑布有老龍潭瀑、響水套瀑、三疊瀑、蟠龍峽瀑、南龍宮瀑、金龍撒珠瀑布等等。自九龍泉之下,或大或小的溪水便隨著我們的步履環繞在腳下,升騰在空中,一如長長的巨龍在云霄里騰挪跳躍,又如一條長長的白練蜿蜒飄逸,龍在霧中,霧在龍中,交相輝映,如霧若龍,一個龍的世界活脫脫展示在眼簾里,翻滾在腦海中。
九龍峽景區的副總經理劉書春先生為我們作導游,他說,各位老師,看看紅葉吧,九龍峽的紅葉是最美的。
紅葉嶺,位于蟠龍峽上游北側與三疊瀑溝咎之間,嶺上生長著成片的黃櫨、五角楓,是景區秋觀紅葉之地,也是邢臺市乃至河北省有一定規模的秋觀紅葉名山。雖然漫天的大霧不能遠觀,但近距離觀賞則另有一番風味。這些黃櫨生長得十分茂盛,紅的黃的紫的醬色的葉子,一樹一樹,一簇一簇,分布在山間,散落在林中,鮮艷而奪目,用她們多日的努力,又經風霜的侵襲才換來今天的風姿供游人欣賞,為蒙蒙的山林頓時增加了亮麗和色彩。
在峽谷間瀏覽,常常見到有一株株老樹深植于山中,這些樹的樹齡大概都在三四百年以上,泥石中突起的樹根,虬曲的樹枝,裸露的鱗皮,既說明了九龍峽的古老歷史,也說明了九龍峽人對此峽的保護意識。這些山樹以旺盛的精力生長著,繁衍著,它們吸取著九龍峽充裕的乳汁,不僅為山中增加了厚重,也呵護著一方的圣土寶地。
抬頭望去,龍門關依山勢而建高高矗立,三個圓潤的隸書大字鑲嵌在巨大的匾額上,朦朧之中有欲飛之勢。這時,稀疏的雨滴乘著涼爽悄然滑落下來,落在臉上,涼在心頭。慢慢地,山路上的石板有些濕潤起來,石階的凹槽里還存了淺淺的水流,有些滑滑的,走路時便多加了幾分小心。熱情的山中大嫂忙忙找來幾支自制的樹枝拐杖,讓久不攀山的老者用上,水情與山情融為一體,心頭陡然間便溫暖起來。
老龍潭,為下龍門景區的勝境所在,懸崖絕壁高約150米,飛泉奔涌由老龍口噴出約5米遠,傾瀉于潭中光滑而彎曲的礁石上,銀花四濺,蔚為壯觀。及至這雨中霧日,升騰的浪花與天水相接,與地氣相連,更營造出無與倫比的驚奇與美妙。難得明代太詩人李京這樣描述老龍潭:“百丈懸崖萬嶺圍,半天瀑布雨霏霏。日光水影碧空落,疑是春山上下飛。”李家詩人或許是春觀老龍潭,就是這霧靄秋日,依然是“霧中水影自天落,贏得秋光醉心扉”。
臥龍碧宮氣勢宏偉,四面懸崖直立百丈,天然筆直斷裂,四面環繞,自然形成石甕形狀。南北兩面斷壁石莢巖層,各層巖性成分不一,顏色有別,差異風化后形成如書頁相疊的厚書,因此命名為“天書崖”。峽谷正中有一石龍,昂首觀望這對面石窟,石窟下正是觀音渡九龍講經說法的地方,兩邊天書恰似九龍的經卷。在這煙波浩渺的時空里讀書,無疑會尋覓到獨特的精神寶藏。
觀音洞,這是在游程中看到的唯一一處宗教圣地,它位于蛟龍峽口西側主峽南崖壁的下方,高出峽底近20米,深八崖內近20米左右,為景區最神圣之地。洞的對面大山呈蓮花狀,故稱蓮花臺山。此段峽谷呈寶瓶狀,故稱寶瓶峽。觀音洞高10米,寬12米,正中有4米高觀音善薩塑像,端立于蓮臺之上,慈眉善且,雙目微合,似在誦經祈福,霧中的仙云在觀音像前緩緩環繞。觀音右手持凈瓶,將滴滴甘霖灑向人間。善財、龍女雙手合十,虔誠護侍左右。距觀音塑像幾米開外,置一特大香鼎,三炷神香深插其中,青煙裊裊,緩緩上升,與云山之霧相融一體。有一五、六歲女童,陪伴其母接待八方香客,其裝束面容與護侍龍女一般無二,看來頗似佛教中人。此觀音菩薩于2002年開光面世,據說當時佛光四射,彩虹貫洞,堪為佛界一大景觀。
帶著佛家的虔誠前行不遠,在各種樹木上,掛滿了火紅的布條,游客上香后在這里將福條懸掛于樹枝之上,期盼人生的長久,生活的幸福,愛情的甜美。一棵情侶樹,同枝相生,離地時分為兩枝,一枝稍粗壯。一枝稍婀娜,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相擁在一起。樹被冠之于“情侶樹”,諸多紅紅的福條纏繞其上,想來樹的理想與人一樣,緊緊相擁,緊緊相繞,緊緊相隨,永生為伴。
九龍峽地處河北省邢臺市漿水鎮,位于太行山中段連綿起伏的山脈上,總規劃開發面積64平方公里,在這座風景秀美的山林里,不是只能春觀桃花爭艷,夏臨高山飛瀑,秋賞碩果滿枝,冬瞰銀裝素裹。而是在這霧中,在這云中,更能深深領略和品味她內在的獨特韻味。
忽然想起,明代詩人宋儀望這樣描述九龍峽:“邢州西云有重關,亂疊美蓉萬仞山。野色遠連蒼靄外,鐘聲遙入翠微間。云歸洞口僧初定,月上峰頭客到閑。讀罷黃庭無一事,恍疑身世隔塵環。”這種亂疊、野色、蒼靄、翠微不正是蘊含了我們做人做事的哲理嗎?人,有時需要一些明智、靚麗、璀璨,有時也需要一些朦朧、糊涂、豁達,難得糊涂是人生的一種大徹大悟,大智若愚是做人的一種最高境界。
當我們在九龍峽的云霧中雨霧中認真地品山讀水觀瀑賞楓時,當霧中觀音洞前的久遠鐘聲再次震嗚我們的耳鼓時,我們還深深地依戀那時時纏繞在身邊的金錢、名譽、地位嗎?
(責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