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它具有石質堅潤,色澤雅麗,發墨快,保溫利筆等優點。洮石出自甘南卓尼一帶的洮河,這里山路艱險,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加之洮石產于洮河深水之底,古人采石極為困難。宋《洞天清祿集·石硯辨》中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者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今或有綠石硯名為洮者多……”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一書中云:“石綠如藍,其潤如玉,發墨不下端溪下巖。唯產于大河之深水中,不易得也。”
洮石質地細膩,色澤艷雅。因出自幾個硯坑,如宋坑、明坑、清坑等,而這三個坑又在不同位置,所以各硯坑所出的硯石其色調是不一致的。即使是同一硯坑所出,也會因硯層深淺、位置的不同而在石色上出現紋色上的濃淡之別。綠色為洮硯的基調,但在洮河綠中,又分出“鴨頭綠”“柳葉青”“鸚哥綠”等多種石品的具體名稱。其中又以宋坑“鴨頭綠”久負盛名。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有詩贊云“久聞岷山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紅色的洮石與端石相似,端石稱作“馬肝”,洮河紅石則被喻為“羊肝”。此外,洮河石中又有極少的黃色,也深淺不一,被當地人稱作“瓜皮黃”。洮河石中還能見到一些具有流動感的天然紋色,有的如水中漣漪,有的像天上的云霞,還有的似灑上的墨點,天生萬象,優美古雅。由于洮河石終年被水浸蝕,最具特色的是膚理縝潤,能久保水份,發墨而不損毫。“云生洮中化完玉,膚理縝潤色正綠”。“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是歷代古人對洮硯的稱贊。
硯,是我收藏品中的一項,雖有產于下巖之上品端硯,使我愛不釋手,但總想擁有一方洮河石硯,這是多年來的夙愿。
2004年春節期間,有幸隨幾位河北民間藝術家去蘭州。臨行之前,未忘卻對洮河硯的一往情深。連續幾天,忙里偷閑,轉了十幾家洮硯經銷店。石質上乘、波紋優美、雕工精良的洮硯使我留連忘返,仔細觀看的不下百方。出于收藏的角度,我看上了一方奇硯,一問,價格不菲,欲往下砍價,店員倒也干脆:“先生,這方硯是收藏品,價格貴,對您不適用。”隨手指著遠處的硯對我說:“你看這幾方,石質不錯,做工挺好的,既實用,又美觀,才幾百元錢。”她哪能揣透我的心,“踏破鐵鞋無覓處”,我就是沖著這方硯來的。苦干囊中羞澀,便與老板套起近平來。老板給我介紹了有關洮硯的許多知識,他經營采石、制硯工作多年來,就這方硯石質奇特,并拿出準備做噴繪的小樣給我看,上面果有此硯。他惋惜地說:“此硯讓于你,算我交了河北的一位朋友,再想找這樣的洮石,難于上青天了。”最后我掏出了兜中干余元錢,作為回報,又把河北民間藝術家的幾幅作品贈予老板,總算了卻了我多年的一樁心愿。
細賞此硯,與一般洮硯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出奇之處:
一奇:此硯外廓未做加工,恰似在絕壁之上用巨斧將群山頂部截去,似高峽平湖,如天上瑤池。多重云層中,刻有兩條巨龍,一為紅龍在空中戲火珠,一為綠龍在吐碧水,水從高空穿透云層,飛瀉直下,濺起無數浪花,流入硯池內。雕工也算得上乘,充分體現出了甘肅“透雕”的技藝,玲瓏剔透,特別是根據此石特點,運用“巧雕”,將紅綠兩條龍同現一方硯上,極富創意,蔚為壯觀,甚是少見。
二奇:一般洮河石有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帶水紋者少,紅洮甘潤則更少見。此硯內廓為淺藍泛黃(瓜皮黃),甚是罕見。正是由于此稀有色澤,才使一池碧水清澈見底,石中有波紋,與石之顏色相近,微微泛白,恰似“云生洮中化完玉”一般。
三奇幾公分厚的洮石,有上下兩層顏色者很少見。上層為土紅,多做雕刻及制成硯蓋,下層為綠色,刻作硯池,硯工稱作“鴛鴦石”。此硯卻又別于稀有之鴛鴦石,分內外兩層,外廓薄,為甘潤之土紅色,將罕見之瓜皮黃石全部圍在紅石之內,罕中之罕,令人嘆為觀止。
四奇在瓜皮黃石之內,又有一拳頭大小之團石,有水波紋,似漩渦一般。古人評價端硯:“大石之中一子石,琢而為硯泛青紫”,已是端石中極品了,此硯卻是子石之中又抱子石,難怪我贊之:“祖孫三代共一硯”了。
五奇端石中有蕉白、火捺、馬尾紋、冰裂紋、胭脂暈等不同紋色之名硯,已經很難見到了。此硯更令人叫絕,將正面讓于硯池,便于更好的來表現紅山環繞、碧水藍天,無半點雜色。背面卻奇景突現:于藍天之上,有兩片紅色,外深內淺,層次分明,一似馬尾臨風飄,一如飛鳥過藍天,外側均有胭脂暈圍之。更奇的是,暈又向外延伸,一似升起之一縷紅煙,一似飛鳥之雙翅,給人一種如煙似絮、觸之欲起、吹之欲散的感覺。在下方,又有奇觀:一紅石向綠石腹內深入,恰似一甘泉噴涌而出,泉之頂部,有一綠豆大的石眼,如一滴噴出的水珠。此石眼分為三層:內層為土紅,中層為黑,外層又紅,并有暈紋隱現,如內畫藝術家用細筆勾出一般。我不禁為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所折服。
奇哉!洮河水底之極品矣。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