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分,處方藥相對危險,需要憑醫生處方購買;非處方藥相對安全,患者可自行選購。
當然,這兩大陣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年8月,就有48種藥品的“身份”發生改變,從處方藥陣營“叛逃”進入非處方藥陣營。這意味著今后普通患者可以在藥房自行購買這些非處方藥“新丁”。
對于非處方藥當中的這些新面孔,您可能還不是很了解,它們能治什么病,怎么用,安全性有保障嗎?且聽專家分解——
處方藥、非處方藥和雙跨藥
處方藥:照“方”抓藥
大家知道,我們所用藥物通常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之分(非處方藥又分甲類和乙類,其中甲類非處方藥的危險性比乙類高)。在本世紀以前,我國的藥物市場是處方藥一家獨大,其品種繁多,之所以設立它,一是有些藥剛上市,雖然實驗顯示安全,但為保險起見仍需進一步觀察了解其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有些藥(如嗎啡類鎮痛藥、安眠藥等)用后會產生依賴性,必須控制用量用法;三是有些藥物毒性很大,如心臟病和抗癌用藥,使用不當會產生危險;四是用于治療某些疾病的特殊用藥。可見,使用處方藥有一定風險,必須遵醫囑憑醫生處方抓藥。
非處方藥:新世紀的禮物
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開展及社會的不斷進步,為方便公眾用藥,進一步降低小病癥的用藥門檻,我國從2000年1月開始推行非處方用藥制度。首批公布的非處方藥含西藥23類,165個品種;中成藥160個品種。隨后不斷從處方藥中遴選出一些非處方藥,現在非處方藥已達5000余種,包括解熱鎮痛藥、鎮咳抗感冒藥、消化系統用藥、皮膚類藥、滋補類藥、維生素類藥、微量元素藥、口服避孕藥、外用藥、止瀉藥、抗胃酸藥等。
非處方藥不良反應相對較少、較輕,但不絕對,使用時仍須參照說明書要求,不要自行更改。
雙跨藥:身份決定用途
某種藥物被批準為非處方藥,只是獲得了非處方藥身份,并不是說這種藥品在任何情況下都無需醫師處方便可自由使用。實際上,很多藥物既有處方藥身份,又有非處方藥身份,以什么身份示人,取決于它針對的疾病。如氫化可的松,用于治療皮膚過敏癥的外用軟膏,是非處方藥;用于治療急性炎癥、風濕性心肌炎、類風濕關節炎就必須經醫師處方購藥。再如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作為處方藥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疾病;而作為非處方藥則只限于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牙痛和月經痛等,僅能短期應用,而且每日最大劑量比處方藥要小得多。
《家庭醫藥》提醒:雙跨藥雖然有著雙重身份,但銷售時一般是分別銷售的,正常使用一般比較安全,不過,為安全起見,即使用作非處方藥時,也最好給予處方藥般的重視。
“叛變”,給個理由
前文提到,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分類是動態的,藥品管理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洗牌:處方藥方面,在吸收新藥的同時,對長期使用發現安全性較高的處方藥,令其“叛逃”為非處方藥(有的處方藥即使從藥效看不太可能成為非處方藥,但經過劑型或規格的改變也可成為非處方藥);非處方藥方面,在接納“叛逃者”的同時,將一些過時、不再適用的成員予以除名(也有非處方藥在使用過程中、或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的不良反應,就會從非處方藥當中甄別出來,重新成為處方藥)。
相關新聞:2008~2010年,我國處方藥轉非處方藥工作曾一度因藥監局下屬部門非處方藥管理業務變動和“雙跨”品種爭議而暫停,可喜的是,今年3月轉換大門已經重開,轉換效率也有不小提高。
處方藥“叛逃”為非處方藥,大致有以下兩種理由:(1)正常程序。絕大多數藥物一開始都必然劃入處方藥陣營,通過考察后才會令其轉換身份,這未必說明藥物本身危險;(2)不良反應被高估。藥物成分分析表明,某些藥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或較大的危害,但醫生們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卻發現,這種危害更多只有理論意義,實際發生率微乎其微,長期將其限制在處方藥陣營近似于無謂增加患者的用藥難度。
今年8月轉換的這批藥共48種,限于篇幅,我們選擇了其中7種進行點評,并在其后附上詳細名單,希望有助您更放心、更準確地使用。
“轉非”藥物:復方感冒靈片
由金銀花、五指柑、野菊花、三叉苦、板藍根、崗梅(嶺南地區常用中藥,涼茶主要成分之一)、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咖啡因等藥物組成,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的發熱、微惡風寒、頭身痛、口干而渴、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癥。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天為1療程。
“叛逃”原因此藥中含有撲熱息痛和撲爾敏,前者需要在肝臟中代謝,對肝臟有一定損害,極少數患者產生過敏性皮炎、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等情況;極少數患者使用撲爾敏后也會產生過敏或出血傾向,所以開始都是作為處方藥使用。不過長期觀察發現,不良反應發生率并不高。
此藥雖已劃歸非處方藥,但說明中的禁忌仍然得以保留,不能掉以輕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使用此藥有可能產生皮疹、蕁麻疹、粒細胞減少等;此外,其所含咖啡因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
“轉非”藥物:咽炎片
由玄參、百部、天冬、牡丹皮、麥冬、款冬花、木蝴蝶、地黃、板藍根、青果、蟬蛻、薄荷油等中藥組成,有養陰潤肺、清熱解毒、清利咽喉、鎮咳止癢功效,用于慢性咽炎引起的咽干、咽癢、剌激性咳嗽等。每次服用5片(0.25克/片),每日3次。
該藥為中藥制劑,速效、長效,標本兼治,對腸胃無刺激,不易產生耐藥性,目前尚無明確不良反應,安全可靠。服藥過程中,忌辛辣、魚腥食物。過敏體質者、孕婦慎用。服藥7天后癥狀無改善,或出現其他癥狀,應去醫院就診。
咽炎片是慢性咽炎患者的常用藥,因其非處方藥“身份”,又是中成藥,患者常自行購買服用。事實上,只有被確診為單純性慢性咽炎的患者,服用咽炎片才有療效。另外,鼻炎、中耳炎、胃炎、食道炎、氣管炎、肺炎等疾病甚至食道或下咽部的早期癌癥也會出現類似慢性咽炎癥狀,要注意區別。
“叛逃”原因此藥雖然都是由中藥組成,但其中玄參、百部、天冬都有損傷胃氣作用,牡丹皮、款冬花有活血通經作用,孕婦和月經過多者不宜使用。不過看起來,它以前被劃為處方藥更多只是出于謹慎。
“轉非”藥物:克咳片
由麻黃、罌粟殼、苦杏仁、石膏、萊菔子、桔梗、甘草組成,有止咳、定喘、祛痰作用,常用于咳嗽、喘急氣短等。口服每次2片,每日2次。高血壓、心臟病、甲亢、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必須慎用,特別是不能和洋地黃一起使用,以免增加不良反應,引起嚴重心律失常。
“叛逃”原因成分中麻黃內含麻黃堿,為二類精神疾病用藥,受到國家管制。它對人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長期使用引起耐受性和成癮性;對心臟有興奮作用,長期使用有抑制作用。藥中還含有罌粟殼,這是一種毒性藥品,它含有可待因、嗎啡、罌粟堿,長期服用會上癮,還會造成慢性中毒,對肝臟、心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有不可逆轉損害。長期使用還會抑制呼吸功能。
不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其中有毒成分種類雖不少,但藥量都很小,一般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這才劃為非處方用藥。
“轉非”藥物: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
由麻黃、前胡、黃芩、紫蘇子、石膏、苦杏仁、葶藶子、竹茹、甘草組成。有止咳平喘、清熱化痰的作用,用于小兒肺熱感冒引起的呼吸氣促、咳嗽痰喘,喉中痰鳴。由于此藥是針對小兒用藥,劑量使用有嚴格規定,規格一般為10毫升1支,1歲以內每次服3毫升,1~5歲每次10毫升,5歲以上每次15~20毫升,每日2~3次,用時搖勻。
作為口服液劑型,本品吸收好,起效快,除了有鎮咳、祛痰、止喘作用,還有清肺熱,抗菌抗病毒功效。服用本藥時,不宜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正常服藥3天癥狀無改善者,應去醫院就診。過敏、久咳、汗出、體虛者忌用。
“叛逃”原因此藥含有麻黃和黃芩,后者雖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但其中多種黃酮類成分及黃芩苷有利尿作用,容易引起血壓降低,個別病例報導可引起藥疹和白細胞降低等。但長期使用發現,這些危險出現的幾率很低。
“轉非”藥物:活血風濕膏
外用中成藥,主要由川烏、草烏、木鱉子、肉桂、當歸、松香、薄荷腦等20味藥組成,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功效,適用于骨關節炎(頸、膝關節疼痛)、局部怕冷、晨僵、肌肉酸痛等癥狀。貼敷患處,每次1貼,每日2次,一般使用不超過3天。
該藥通過辛香性藥物,刺激穴位,使局部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在目前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中,有其明顯優勢。不過不宜大面積使用,而且治標不治本,僅是對癥用藥,如癥狀較重或其他疾病導致,應及時停藥去醫院診治。另外,皮膚破裂、糜爛、過敏者和孕婦千萬別用。
“叛逃”原因本品成分中,川烏、草烏、木鱉子均有一定毒性,不過都已經過處理,外加用量不大,長期使用發現,只要在規定劑量、療程范圍內用藥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簡便易行。
“轉非”藥物:奧利司他片
看到奧利司他進入榜單,不少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它不是和曲美一樣屬于被“嚴打”的減肥藥嗎?其實不然。該藥常用于高膽固醇血癥、2型糖尿病,并降低減肥引起的危害。它能在胃和小腸腔內干擾人體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從而減少熱量攝入,控制體重。奧利司他片加大劑量,并不能增強療效,餐時或餐后服用1片即可,如當天用餐食物中脂肪量很少,建議當次停用。
服用時,患者較常出現胃腸排氣增多、大便緊急感,大便次數增多或失禁,但大多為輕度,且通常發生在治療早期,可自行緩解。奧利司他片易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為保證足夠營養物質,可以考慮補充復合維生素。另外需要提醒,2型糖尿病患者如在服用奧利司他的同時還需要使用環孢霉素,需注意調整劑量或換藥,因為奧利司他在減輕體重的同時,常可造成血漿中的環孢霉素濃度降低,影響藥效。
“叛逃”原因盡管負面報道不少,不過醫生在實踐中認為,奧利司他片是不作用于大腦的減肥藥,安全有效,用于治療單純肥胖和肥胖的長期治療基本沒有問題。
“轉非”藥物:抗菌消炎膠囊
該藥有清熱解表、瀉火解毒功效,其中所含金銀花藥性寒涼,能清解里熱,配以百部、大黃、大青葉、黃芩、知母、金錢草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之功效,用于外感風熱、內郁化火所致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實火牙痛。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
作為抗菌消炎中藥,本品較少出現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但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型中成藥。服藥后如發生腹瀉可減量服用,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脾胃虛寒(主要表現為腹痛、喜暖、泄瀉)者慎用,服用3天后癥狀無改善或有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癥狀如胸悶、心悸等,應立即停藥,并去醫院就診。
“叛逃”原因就成分來看,該藥問題不大,應該是為安全起見才在開始時進入處方藥陣營。
8月“轉非”藥物名單
48種轉換的非處方藥分為甲類和乙類兩種。
甲類包括:治傷軟膏、解毒止瀉片、三七片、定坤丹(水蜜丸)、復方杏香兔耳風膠囊、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復方感冒靈片、腸康tr5bBNBfGMjwKYGq0O0Gsw==膠囊、婦炎凈片、骨友靈巴布膏、京制牛黃解毒片、復方大青葉合劑、雙料喉風含片、固本益腸片、健脾安神合劑、鐵棒錘止痛膏、眠安寧口服液、消炎止咳膠囊、活血風濕膏、復方兩面針含片、山臘梅葉顆粒、明澤膠囊、痛經寧膠囊、抗菌消炎膠囊、銀黃清肺膠囊、蟹黃膚寧軟膏、咽炎片、克咳片、當歸芍藥膠囊、都梁軟膠囊、九味雙解口服液、芪參蟲草酒、熱毒平顆粒、金刺參九正合劑、復方一枝蒿顆粒、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奧利司他片、氯雷偽麻緩釋片、愈美甲麻敏糖漿和氨酚氯雷偽麻緩釋片。
乙類包括:賴氨酸磷酸氫鈣顆粒、景志安神顆粒、固本咳喘膠囊、金蓮花軟膠囊、金水寶片、羅漢果止咳膠囊、復方新斯的明牛磺酸滴眼液和復方水楊酸甲酯薄荷醇貼劑。
非處方藥,安全由您掌控
處方藥的不良反應遠遠高于非處方藥,但不是說非處方藥就沒有危險,不論是單純非處方藥、處方藥轉換的非處方藥還是雙跨藥中的非處方藥那一面,都是如此。實際上,買處方藥還有醫生把關;而非處方藥的安全性,多數情況下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特別是處方藥轉換的非處方藥,一旦失去束縛,可能帶來嚴重的濫用。
這就要求大家自購非處方藥時,一是不要認為自己患的是老毛病就繼續沿用以前的用法用量;二是不要隨便增減藥物用量。很多人認為,老毛病用久了同樣的藥,疾病的“胃口”也會變大,藥物劑量也得跟上——這是絕對錯誤的!勢必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三是有人診斷不明確,只要發現自己的疾病和周圍一些患者類似,就會模仿他人用藥,卻不知道疾病及其用藥是有個體差異的;四是多藥并用,反正不要處方,可以隨便買到,對一時難以確診的疾病,有人就會多藥并用,亂槍打靶,以為總有中標的,還可以達到防治兼顧作用,但這樣容易引起藥物相互作用,產生不良后果。
安全用藥,還得避開這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