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今年8月19日,深圳市民陳先生在該市人民醫院喜得一子,取名小強。初為人父的陳先生還沒來及高興,就發現孩子腹脹、便秘。孩子連家都沒回,直接從人民醫院轉到了該市兒童醫院。
出生僅3天的小強接受了X光照射、超聲波、注射抗生素頭孢他啶等檢查和治療。出生第6天,醫院對孩子作出了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指出嬰兒排便不通,建議動造瘺手術。所謂造瘺手術,就是在肚子上開個洞,做一個臨時的人造肛門,方便排便。6個月后再做關瘺術,把臨時肛門封閉,可能還要做腸道修復手術。陳先生從院方打聽到,3次手術和后續治療費用預計將超過10萬元。
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做這么大的手術?稍有點醫學經驗的陳先生上網查閱了大量資料。查詢得知,這個病多為遺傳病,但他和妻子的家族中都沒有人得過這個病,因此小強得這個病的幾率是較小的。隨后他在“病情告知書”上簽字,明確拒絕手術,選擇先采取洗腸等保守治療。
第二天,陳先生就帶著孩子去了廣州市兒童醫院。據陳先生介紹,那里的醫生摸了摸孩子的肚子,聽了聽孩子的呼吸,參考深圳方面的檢查和診斷,認為癥狀不重,可以多觀察。之后給孩子只開了價值8毛錢的石蠟油。小強回家后沒有用任何藥物,僅僅用了1次石蠟油,就可以排便了。之后孩子能吃能拉,發育正常。
醫者父母心。這是古訓,今天可能有些不適用了。可憐陳先生出生才6天的孩子,拍了十幾張X光片,花了三四千元錢,差點被推進手術室,做一場完全不必要的大手術。那不僅是10萬元錢的問題,更是白挨一刀、至少短幾年陽壽的大事。好在嬰兒“投胎有術”,父親陳先生 “有點醫學知識”。正是這普通人少有的“醫學知識”,驅使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看了這個事件,人們會作何感想?事實上,以中國之大,絕對人口之多,誰能保證在以千萬計的就醫人群中,沒有類似冤枉挨刀又挨宰的患者?是不是人人都要修煉成“醫學專家”,才能避禍?
追問:誰導演了“初生嬰兒歷險記”
痛定思痛,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會上演初生嬰兒歷險記?為什么有的醫生樂于濫用抗菌藥物和大檢查?天價醫藥為什么會一次次的上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利益驅使,醫德滑坡。現在,醫院普遍都有科室獎金。總的來說,科室的收入高,獎金就高,醫生收入隨之“水漲船高”。有的醫院,醫生甚至可以從手術中提成獲益。所以醫生會給患者安排毫無必要的檢查、開大處方、甚至動價格昂貴的手術。在這個例子中,醫生不愿意為患者多思考,更愿意做的事情只是讓患者多花錢。其根本原因就是醫生個人收入與科室甚至醫院的收入掛鉤。醫生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是替患者著想,而是怎樣從患者身上獲得利益。
2. 普通人缺乏基本的醫學素養。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已經嚴重傾斜,醫生的一支筆、一句話,決定了患者所要承擔的生命代價和看病成本。由于信息不對稱,再加上不具備最起碼的對疾病的基本常識,老百姓無法判斷醫生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是否規范、必要。通常,我們生病了,去醫院就診,都是完全聽從醫生的,如果遇到缺乏醫德的無良醫生,就很容易被誤導。陳先生之所以會對醫生的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結果質疑,是因為他本人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知道這個病多為遺傳病,但夫妻雙方的家族上都沒有得過這個病,因此得這個病的幾率是較小的。醫療知識,讓嬰兒躲過一劫。
3. 有關部門的監督與問責無力。事實上,我國已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63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這條關于避免過度醫療的規定,主要是針對目前在一些醫療機構中存在的對患者過度檢查的現象而制定的。但是,由于監管的無力,看小病、花大錢的事情仍時有發生。
呼吁:提高全民醫學素養
對任何人而言,生命健康都是最寶貴的。人們之所以關注這一事件,是因為醫療質量事關患者生命和身體健康。為了杜絕此類亂象的發生,我們向各方大聲疾呼——
1.醫務人員加強自身素養,多為患者著想。“醫者仁心”,古往今來,醫務人員承擔著救死扶傷的重大使命,享有懸壺濟世的盛譽。醫護工作人員除了要認真學習專業技術,提高診療水平,避免誤診誤治,更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修養,做到以人為本,從患者的利益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
2.相關醫療監管部門加大監管與問責力度,嚴厲打擊過度醫療,盡量把藥價、醫療收費項目明細,對亂收費、隨意夸大病情的醫院進行嚴格查處,以凈化醫療市場亂象,為大眾提供“人人放心”的醫療環境。
3. 老百姓要武裝自己,提高醫學素養。普通老百姓可以訂一些健康方面的醫學科普刊物看看,平日里多積累一些醫學知識,多了解一些常見病的癥狀和治療,以及藥物使用等方面的知識。努力使自己掌握一定的醫療知識,從而具備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因為,這不僅是為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醫療開銷,而且是對你和家人身體的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