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是我們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的重量要靠關節來承載,而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一日,時不時還要負重、運動,因此對關節造成的磨損可想而知。目前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 億,我國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 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日常的門診工作中,常常有患者十分焦慮地問:“大夫,我風濕因子高,是不是得風濕了?將來關節是不是會變形啊?”這說明廣大患者把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了。在這里,我就教您如何簡單鑒別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傷大關節,“類風濕”傷小關節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明顯不同的地方。
患者所說的風濕因子,是指抗溶血性鏈球菌O 抗原(即抗鏈O,英文簡稱ASO)。人類如果感染了一種稱為溶血性鏈球菌的細菌,都會出現ASO 陽性,但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出現與這種細菌感染有關的免疫異常的疾病,這就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前,多數患者有咽痛、發熱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大關節游走性腫痛,一般以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關節,腕和手的小關節很少見。這種病引起的關節炎較易治療,不會導致關節變形,只是部分患者反復發作后會引起風濕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青霉素。
類風濕的提法意在區別于風濕。在19 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關節炎的認識很模糊,都稱之為“風濕”。后來逐漸發現類風濕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也就是說,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影響手足的小關節,而且常常是對稱性多個關節出現腫痛,如果不正規治療,絕大多數的類風濕關節炎會出現關節變形。所以,一旦診斷明確,應當盡早加用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物。
走出“類風濕” 的常見誤區
不單是在診斷上人們容易把“風濕”和“類風濕”搞混淆,在對疾病的認識上,人們對關節炎,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很多誤區。
誤區之一:老年人才會患類風濕關節炎。
新認識:不單是老年人,不同年齡的人群包括兒童都會患類風濕關節炎,但主要是30~50歲的女性容易得。
誤區之二:類風濕關節炎是因為在潮濕環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認識:類風濕關節炎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主要是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
誤區之三:關節痛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就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排除類風濕關節炎。
新認識:類風濕因子并非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外,其他一些常見的風濕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也常常出現,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 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類風濕關節炎中,類風濕因子陽性率為60% 左右,所以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是否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一定要綜合患者的臨床癥狀,不能僅憑類風濕因子。
誤區之四:類風濕關節炎無藥可治。
新認識:隨著風濕病學科的飛速發展,目前類風濕關節炎已非不治之癥。只要能早期診斷,抓緊時間給予積極正確的綜合治療措施,多數患者可以保持關節不變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響。但如果治療不規范,就有可能發展成嚴重殘疾,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傷害。
誤區之五:類風濕關節炎一定要用激素治療。
新認識: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是抗風濕藥,而不是激素。僅有少數患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需要酌情考慮激素。
編輯/張宇 zhangyu@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