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己治背痛
長期走路,坐立姿勢不對,讓背痛常常困擾著眾多人群。近日,美國“家庭療法網”最新載文,刊出了幾種背痛療法。
枕頭療法背痛在夜間會加重。如果睡覺時膝蓋下方墊上枕頭,就有助于減輕背部壓力,緩解疼痛。
食物療法辣椒是天然鎮痛劑。多吃點辣椒可以緩解或消除背痛。而大蒜有“天然抗生素”之稱。可以將蒜瓣搗碎榨汁抹在后背上,躺著睡下,蓋上毛毯。起床后,背痛就會消失。
調節汽車座位調節好汽車座位高度可以減輕腰部壓力。坐下時,雙膝高度超過臀部,會增加腰部壓力,時間一長會導致慢性腰背疼痛。所以長時間開車的人應保持座位的平整。
運動療法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有助于防止背痛。如跑步、游泳、健身操等。而對于那些因為運動不當導致的背痛,可通過瑜伽等拉伸運動緩解。
音樂療法很多情況下,背痛都是由于壓力過大所致。可選擇一些能夠平靜心情的輕松音樂,釋放心情,減輕癥狀。
打坐和深呼吸療法打坐和深呼吸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法,在早晨或傍晚,選擇一個較安靜的地方,采用盤坐式,閉上雙眼,集中精力,進入較深的意識狀態,其效果和背痛理療一樣好。
(摘自《新民晚報》文/陳一文)
降糖新招:做米飯時多加豆
豆類和大米曾經是西方人主食的經典組合,然而現代人卻逐漸丟掉了這個好習慣。最新一期《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刊登的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再次提醒大家,多吃豆類對控制血糖大有好處。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和流行病學教授弗蘭克·胡介紹帶領他的研究組,在哥斯達黎加分析了近1900名心臟病患者1994年至2004年的病例記錄。在研究開始時這些人當中沒有一人得糖尿病,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哥斯達黎加人飲食中大米的比例逐漸升高,豆類卻在減少。“與此同時,糖尿病發病率在上升。”胡教授發現,人們吃的大米越多,血糖、血壓、壞膽固醇等反映代謝綜合征的指標就越高。而那些平時愛吃豆類的人,情況卻恰恰相反。其中,主食中豆類與大米等量搭配的人,出現代謝綜合征的風險減少35%。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營養學教授戴維·詹金斯發明了“血糖生成指數”,依據這個方法人們可以計算不同食物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在所有的植物類食物中,豆類對血糖的影響最溫和。”他解釋道,因為它們都是富含纖維素和蛋白質的“明星降糖食物”。
糖友在做米飯前,不妨準備一份豆類,如紅豆、黃豆或蕓豆,用清水浸泡3—5個小時,然后和大米放在一起做成豆飯。
(摘自《浙江老年報》文/徐翔)
飯后上床,中風加倍
據美國“網絡醫學博士網”8月30日報道,2011年歐洲心臟病學大會上宣布希臘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晚餐后至少等1個小時再上床睡覺,可使中風危險降低2/3。
艾奧尼納大學醫學院營養學專家克里斯蒂娜·瑪利亞卡·斯托里尼博士完成的這項新研究涉及1000名參試者,其中包括500名健康者、250名曾得過中風患者以及250名急性冠心病患者。新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參試者的睡眠習慣以及進餐時間和食物等情況。結果發現,晚餐后每推遲20分鐘上床,中風危險就會降低10%。與晚餐后1小時內上床睡覺的人相比,晚餐后60~70分鐘后睡覺的人中風危險降低67%;晚餐后等待70分鐘~2小時后睡覺的人中風危險降低76%。而晚餐后等待2個小時以上才入睡,降低中風危險的效果并不明顯。其具體機理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晚餐后至少等1小時再睡覺,可以降低胃酸反流幾率,進而減少呼吸睡眠暫停的發病率。而呼吸睡眠暫停正是中風的一大危險因素。美國心臟病學會主席,梅奧診所心臟病專家大衛·霍爾姆斯博士指出,吃飯后,血糖波動、膽固醇水平會變化、血流也會變化。所有這些變化都會影響到中風危險。
(摘自《生命時報》文/秦方圓)
4個誤區讓運動效果打折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辛苦鍛煉很長時間,卻沒有效果。對此,美國“雅虎網”給出了答案。
1.不熱身。經過熱身,血液流動提高,神經系統被激活,身體能更高效地利用能量和氧氣。可根據不同運動項目,選擇較低強度的熱身方式。比如,跑步的人可選擇步行來熱身,力量運動前要伸展雙臂。
2.喝水少。要想減肥,除了運動,多喝水也是一個方法,有助于控制飲食,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如果運動后饑腸轆轆,不要馬上大快朵頤,先喝杯水。
3.盲目做仰臥起坐。仰臥起坐只能鍛煉腹直肌,對整個腹部肌肉的鍛煉效果不大。可在做的同時,加一些其他動作。比如,躺在地上雙腿并攏,手抱住膝后再展開,重復做此動作。
4.慢跑減肥。研究發現,散步、慢跑等低強度運動,脂肪消耗和卡路里消耗總量都不如高強度運動。
(摘自《健康時報》文/甄翔)
心有煩惱無人訴 和自己說也管用
心情不好,找人傾訴一番有助減輕悲傷和憤怒,但無人可傾訴或根本說不出口時,該怎么辦?心理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情緒垃圾筒”的范疇不一定只限于“人”,你可以學學不求人的自愈高招。
和自己說點事對心中那個自己說話,只要把聲音釋放出來就好。在過去,無論教堂中面壁的懺悔者,還是寺廟中念念有詞的祈福者,都是在對自己傾訴過程中獲得解脫。
與寵物分享秘密寵物是最認真的聆聽者,它們不會變身“軍師”影響你的判斷力,并且絕對會替你保守秘密。它們真的會對你的情緒感同身受,還會表現出更多肢體語言,比如舔你的手,給你一些安慰。
把煩惱寫出來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持續6周用書寫方式傾訴壓力和煩惱,人的心態會在6周后變得積極,抗壓性明顯增強,甚至免疫細胞的免疫力都有提升。
做些真正喜歡的事煩惱無人傾訴時,找一些“替代療法”,如打球、聽歌等,關鍵是這些方法要適合你。留意一下,自己什么時候壓力重重,什么時候又心情舒暢,如當你發現購物時不會感到任何壓力,就可以在需要傾訴時用購物替代;如果發現和家人在一起能心情平靜,可以在煩惱時多和家人相處。
(摘自《云南老年報》文/阿聯)
秋后脫發有元兇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可是對于那些患有脫發的人來說,秋季卻是頭發大減產的季節。近日,美國皮膚科學會指出,目前全美有約8000萬人受到脫發的困擾。雖然每天脫發20~50根是正常情況,但如果超過100根則會出現早禿癥狀。導致脫發的原因,除了遺傳,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過量使用劣質染發劑等造型用品。劣質的染發劑等造型產品中含有大量化學物質,長期使用會導致發質變脆弱,帶來脫發。不過這種傷害是可以逆轉的,只要認真護理頭發便可改善。
2.發型太緊。近來,又開始流行辮子扎得很緊的發型。但是發型梳得太緊會傷害發根,導致頭發斷裂或脫落。由于這種原因導致的脫發主要發生在太陽穴附近,以及頭的兩側。
3.更年期。很多研究發現,掉發是絕經期的普遍癥狀。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女性激素分泌不平衡,情緒波動大,壓力大。要想避免這一情況,最重要的是維持好激素平衡。
4.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白癜風,紅斑性狼瘡等會導致斑禿,也就是頭皮上出現斑片狀脫發。這種情況在男女老少中都會出現。
5.體重急劇減少。減肥過快,也會導致脫發。不過這種脫發一般都能自我修復,因此不必驚慌。但如果這種體重減少是因為厭食癥等飲食紊亂情況引起的,則需要引起警惕,因為飲食紊亂,會讓身體無法獲得必需的營養和維生素,無法保持頭發健康。
6.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是脫發的常見原因。無論是甲亢還是甲減都會導致大量脫發。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先治病。
7.心理創傷或壓力過大。這種情況也會導致脫發。不過這種脫發經過半年到一年的調養便可恢復正常。
(摘自《家庭保健報》文/胡慧穎)
冠心病不宜睡高枕頭
李阿姨患冠心病多年,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后,心絞痛一直沒犯,但最近后半夜常因胸悶、憋氣醒來,去醫院檢查,沒發現病情有什么進展。為何出現不適?醫生追問很久才發現是最近換的高枕頭惹的禍。
事實上,枕頭的高低并不僅僅影響頸椎、睡眠,它與心臟的健康也息息相關。枕頭過高,熟睡后導致頸部彎曲、呼吸不暢,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心絞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生理曲線變直,正常的退變也會間接影響到心臟功能。人體一天中有1/3的時間是和枕頭一起度過的,因此選擇合適的枕頭對頸椎、脊椎的生理彎曲都有好處,對冠心病患者來說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選擇高度合適的枕頭時,可以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枕頭高度=(肩寬-頭寬)/2。一般情況下枕頭的高度以10~15厘米為宜,我國古代醫書早就有:“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的論述。另外枕頭的硬度要適中,長度只要比肩膀稍寬一點即可,盡可能選擇彈性以及透氣性好一點的枕頭。
而有些冠心病患者,晚上總感覺枕頭低引起憋氣,需要高枕臥位,熟睡或噩夢過程中突然驚醒,感到心悸、胸悶、呼吸不暢,需要坐起后才好轉,這時可能是心衰的表現,需要及時就醫。
(摘自《老年時報》文/趙焰)
控好總熱量,平穩血糖
管好總熱量是控糖的根本。北京協和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紅丁教授指出,糖友控制總熱量不僅僅是控制主食,還包括對副食、特別是肉類、脂肪類等含熱量較高的食物的綜合控制。只有每天攝入的總熱量保持在適宜的水平,才能控制好血糖。
一般而言,糖友每天攝入的總熱量取決于年齡、性別、體重、體力活動強度等。年紀輕、男性、體重較輕、體力活動量大者,每天攝取的熱量可以稍微多一點。正處于兒童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的糖友,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特別是蛋白質攝入量,還可以更多一些。
測算總熱量先得知道自己的標準體重。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算法,即標準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為100)的值。我們以一名身高170厘米的男糖友為例,他的標準體重為65公斤,如果實際體重不超過標準體重上下10%的范圍,約在58.5~71.5公斤之間。在日常的輕體力活動下,每公斤體重的熱量攝入需要30千卡即可,核算一天需攝入的總熱量為65乘以30等于1950千卡;如果從事重體力活動,則需加至每公斤體重40千卡,即2600千卡。如果這位糖友肥胖,體重超過75公斤,在日常從事輕體力活動的情況下,每公斤體重需要攝入的熱量需相應減少到20~25千卡,如果體重不足55公斤,可適當增加至35千卡。
通常建議糖友,一天吃1~2兩米飯、3~6兩肉、3~4匙油、6克鹽,是比較合適的。
(摘自《生命時報》文/袁月)
解除肩背酸痛小妙招
伏案或操作電腦者,經常會有肩酸背疼、肩頸部僵硬的不適感覺。以下幾個小動作能有效預防肩膀疼,不妨一試。
右手扳頭部坐在椅子上,把左手掌墊在臀部下面,挺直上身,使上斜方肌被抻緊,這時右手從頭頂上繞過置于左耳上方,輕輕把頭部扳向右側。
肩胛骨后收坐在椅子上,挺直上身,努力將肩胛骨向后收,感覺快要合攏在一塊兒了,維持10-15秒鐘,然后向前弓背,雙手在胸前伸直,十指交叉,然后努力往前探,感覺到背部肌肉被抻緊時,停止保持;站在門框下,左腿向前邁出,右腿后撤,成弓箭步姿勢,左手大小臂成直角、大臂平行于地面、小臂貼于左邊門框,這時略微向右擰轉上身,感覺到左邊胸部肌肉被抻緊,維持這個姿勢,再換另一側。
提重物牽引可以在手里提個重物旋轉,先順時針旋轉,然后逆時針旋轉,這項運動叫提重物牽引,有牽拉肩膀的作用。
毛巾搓肩背拿一條長毛巾放在身后,兩手各拽一頭,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像搓澡一樣上下運動。在閑坐時,將兩只胳膊分別從前向后,或從后往前用力做繞脖子的動作,對于上班族來說,更是省時省力的運動方法。
(摘自《大眾衛生報》文/胡安仁)
秋季養生注意3大“堅持”
1.堅持秋凍俗話說“春捂秋凍”,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律,氣溫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過多的衣服,使身體有抗御風寒的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但秋凍也不能過頭,有支氣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則要注意適當保暖,防止舊病復發。
2.堅持秋練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3.堅持秋養 秋養指飲食調養和適當休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谷雜糧、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秋季氣候干燥,應適當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還應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紅棗等柔潤之品。適當休息同樣也是老年人養生良方。白天工作勞動鍛煉要適度,晚上娛樂更不能搞至深更半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摘自《江南都市報》文/徐長江)
腦血栓有征兆 早發現最重要
腦血管病在發病前,往往有一些不起眼的小癥狀,可能是中風等嚴重疾病的前兆,應該加以重視。
半身麻木:突如其來的上下肢或半邊臉麻木或軟弱無力感。甚至微笑困難,舉起上肢無力。或者出現過單側肢體無力,幾分鐘后緩解。
視力下降:出現過短暫視力模糊或單眼視力減弱。
說話困難:出現過短暫的說話困難、口角流涎或不能理解言語。
眩暈跌倒:出現過眩暈、腳步不穩、突然跌倒,伴有復視現象。
嚴重頭痛:有過不尋常的嚴重頭痛、困倦嗜睡、惡心嘔吐、個性突然改變、判斷力下降或突然嚴重健忘等。
仔細想想,您是否有出現過這些現象?如果在上面提到的現象中,您有一項曾經發生過,那有可能是您的大腦輕微血栓形成;如果有兩項以上發生過,那您一定要小心啦!可能是您得腦血栓了。別輕視,趕緊到正規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一下吧。
(摘自《浙江老年報》文/趙淑坤)
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立秋刮刮痧,活過八十八”,意思是秋季刮痧,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刮痧的“痧”字,是傳統中醫的一個病名,痧證主要是體內的風、濕、熱之氣相互作用而為病。夏秋之際,自然界的風、濕、熱三種邪氣最盛行,此時人們常因勞累等原因使抵抗力下降,從而遭外邪侵襲,出現痧證。刮痧的方式,能夠及時祛濕除邪,增強人體免疫力。
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以此達到消炎止痛、活血化淤、舒筋理氣、祛風散寒、清熱除濕的目的;刮痧還能促進腸胃的蠕動,增強腸胃功能,有助于改善便秘癥狀。秋季還應注意調理肺臟,因而最適合保健的刮痧部位都與肺有關,如胸部的中府穴以及手臂內側的整條肺經,以及背部的整條膀胱經(脊柱旁1.5寸),重點可刮肺腧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刮痧的方法很簡單,手拿刮板,沿著從上向下、從內到外的方向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90度的角度,每個部位刮3—5分鐘,沿著每條經絡刮上15—20遍即可。兩次刮痧至少要相隔5—7天為佳。如果家里沒有專用的刮痧板,也可以用瓷質的小湯勺或小碗來代替,刮痧油可以用橄欖油或香油代替。
如果覺得刮痧麻煩、不易操作,還可采用揪痧的方法,自己就能完成。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也可用拇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節,夾揪皮膚,扯起一部分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一側擰扯,然后急速放開還原,重復數次,以皮膚微微發紅但沒有破損為止。刮痧時應避開空調、電扇等;刮痧后可喝杯溫水。另外刮痧后毛孔會擴張,因此在出痧后2小時內不要沖冷水澡,可洗熱水澡。
需要注意的是,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能刮痧;患有重度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腹水者禁刮。
(摘自《新民晚報》文/王敬)
秋涼換衣,晾曬后再穿
一場秋雨趕走了炎熱,秋季穿的各式各樣長袖、開衫也通通從柜子里找出來了。在此提醒,在衣柜內放置了一整個冬天的衣物上很可能滋生了大量的螨蟲,而秋季的衣物基本都是貼身穿著,倘若未經洗滌就直接穿著,很容易感染螨蟲。
建議秋季衣服應當洗一下或晾曬后再穿,以免引起皮膚不適。尤其是原本就患有某些皮膚病的人,陽光是天然的消毒劑,而紫外線可以殺滅螨蟲、細菌和病毒等。
晾曬衣物最好時間是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之間,尤其是中午12時到下午3時,此時紫外線功效最強。衣物的晾曬時間不用過長,一般3個小時就能起到作用。另外還要經常開窗,保持室內通風、透光、干燥。
對衣物來說,科學使用、合理保存才能延長它們的壽命。對可能長期不穿的衣服應分開存放,比如毛料和化纖衣服就應分開保存。毛料衣服洗凈熨平后,要用衣架掛在大衣柜內,同時在口袋和衣柜底部放一些樟腦丸或衛生球,最好用紙或布包好,以免污染衣物。
化纖或其他材質的衣物可單掛單放,但要經常打開衣柜或衣箱蓋,使其通風,保持衣服干燥。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梅雨季節或潮濕的天氣,應將衣服趁天氣晴朗時拿出來曬一下,但不要在陽光下暴曬。衣箱最好與地面、墻面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防潮濕。
曬衣服的技巧
1.曬衣防皺法:衣服在洗衣機里脫完水后,最好馬上取出曬干,因為衣服在脫水機中放置時間過長,易褪色和起皺。其次,將衣服從脫水機中取出后,馬上甩動幾下,防止起皺。另外,襯衫、罩衫、床單等晾干之后,通過拉展輕拍,也有助于防止起皺。
2.化纖衣服曬干法:化纖衣服洗畢可直接掛于衣架上,讓其自然脫水陰干。這樣,既不起皺,又顯得干凈。
3.衣服應避免陽光直射:尤其是毛、綢、尼龍等衣服,經直射光照曬后,往往顏色會變黃,應在樹蔭下晾干。
4.毛衣曬干法:毛衣洗畢脫水后,可放置于網或簾子上平展整形,待稍微干燥,再掛在衣架上選一個通風陰涼處晾干。細毛線衣晾曬前,最好先在衣架上卷上一層毛巾或浴巾,以防變形。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李麗)
了解這六點,拔罐才安全
2011年9月1日凌晨,臺灣歌手齊秦在北京家中進行拔罐治療時,因師傅不慎弄翻酒精導致齊秦的背部、臉部及身體多處深二度燒傷,情況嚴重。一時間,拔罐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拔罐是中醫針灸學的一種方法,它局部取穴,效果明顯,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像齊秦這種情況屬于非常罕見的意外,而且是由于操作不慎造成的,并不是拔罐這種方法本身不安全。但為了減少傷害,拔罐時應注意以下六點:
第一,遠離易燃物。拔罐時要注意身邊不要有易燃物,比如打火機,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是發膠、發蠟等頭發造型產品,還有指甲油。另外,棉線蘸取酒精后拿出時,一定要在酒精瓶口擰一下,不要讓酒精滴落,酒精過多,棉線燃燒過程中容易掉落,可能燒到衣物。
第二,要注意拔罐的禁忌。比如,有出血傾向的人,比如血小板少的人不能拔罐,萬一出血很難止住;皮膚有外傷創口的不能拔罐;孕婦不能在腰、腹部拔罐;一些病人不宜拔罐,比如肺部有炎癥時,經常會伴隨肺泡的損傷或肺部有體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進行治療,會使胸腔內壓力發生急劇變化,導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形成氣胸。
第三,拔罐最適合實證。主要表現就是好上火、好生氣,拔罐對實證引起的各種疼痛治療效果很好,但是如果是虛證拔罐,可能更加虧虛。體虛的表現一般為面色蒼白、乏力、怕冷等。老人和孩子也不適宜拔罐。
第四,拔罐時間不宜過長。玻璃罐拔罐時間應該控制在5~10分鐘,時間過長容易拔出水皰,疼痛不說,還容易感染。
第五,拔火罐后不宜洗澡。有人常說“火罐和洗澡,一個也不少”,可是這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后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膚是在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
第六,消毒很重要。在使用拔罐給患者治病時,患者體內的血液和汗液會被罐子吸出來,如果使用過的罐子沒有嚴格消毒清洗,可能傳染血液傳播性病和皮膚病。
(摘自《大河健康報》文/劉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