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始,流行病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健康管理》雜志主編。1986年赴美,先后在美國和加拿大三州一省地方政府衛生局任流行病學專家和部門負責人,并先后兼教于美國和加拿大八所大學。2003年5月4日應中國科技部和衛生部領導邀請回國參與防控SARS工作。
一百多年前,美國幽默大師馬克· 吐溫曾經憤世嫉俗地抨擊當時美國的健康類書籍。他說:“讀健康類書籍要小心。你也許會死于(健康類書籍中的)一個錯字。”
時過境遷。今天中國的健康類書籍和當年美國的健康類書籍肯定不一樣。但是,馬克· 吐溫對健康類書籍的警示并沒有過時。現在,關于吃喝的健康類書籍提供的信息仍然是矛盾百出,讓人無可適從。
為什么關于吃喝的健康類信息會一直魚目混珠,既有助您健康的信息,又有騙財害命的謬誤?
因為需求巨大。因為需求變化。因為需求帶來利益。
“民以食為天”,但是,知道吃喝什么和怎么吃喝,并不是天生的。如何滿足吃喝需求是要學習的,每個人都要學。如此,您想一想,關于吃喝信息的需求有多大?
從“填飽肚子”到慣性“進補”
千百年來,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關于吃喝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產生和動態更新,受當時當地氣候、地理、儲藏、加工、運輸、經濟、政治等各種因素影響,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文化、記憶、生活習慣和情緒之中,也在不知不覺地變化著。
出于不同的目的,社會上的每一個組織和個人,從家庭、學校、雇主到飲食、娛樂、體育業、醫藥界以及各級政府,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吃喝信息和飲食文化。
大環境的變化造成了我們吃喝需求的顛覆性變化。
過去,我們吃不飽。饑餓和營養不良威脅我們“活著”。那時,吃喝信息和飲食文化圍繞一個目的:填飽肚子。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對勞動強度的要求,反映到人們的飲食需求上就是“食物越多越好”。由于物質匱乏和交通閉塞,地理和氣候等環境因素造成的營養素缺乏帶來許多致命疾病。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通過“進補”等方式來補充缺乏的營養素,是治病的途徑。健康長壽不是當時飲食文化的主流。
現在,我們吃飽了。吃喝需求變了。但是由于慣性的力量,餓肚子時形成的飲食文化驅使我們的眼睛還是盯在“越多越好”,還是停在“進補”上面。健康知識也成為人們不斷“進補”的一個借口。
健康旗號下的“不健康”書籍
既然需求變化帶來新的問題,呼喚新的吃喝信息,這類信息自然會帶來健康利益、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既然有利益,不同的利益集團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逐利。
為了健康的利益集團自然會提供健康的信息。為了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集團就不見得會把健康擺在首位了。因此,關于吃喝的健康信息良莠不齊是可以預見的。由于健康類書籍的“錯字”導致健康受損、生命喪失的怪事發生也不是不可能的。現實是,市面上不少健康類書籍實際上是打著健康旗號的“不健康”書籍。
面對吃喝信息混亂的現實,不少人發出無奈的感慨:到了21世紀,我們居然不知道吃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吃了!
吃喝需要健康的理念
其實,現實并不是那么無奈。健康素養是我們應對21世紀吃喝挑戰的強大武器。健康素養就是利用科學信息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吃喝事關健康,我們要培養自己用信息指導吃喝的能力。
關于吃喝的健康理念與態度最重要。對于先進的理念,我們首先要接受。通過思考,融進自己的思想,再體現到自己的吃喝行為中去。
我們必須明白,餓肚子時的生命需求和吃飽之后的生命需求是不一樣的。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吃飽背后威脅我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是慢性病和越來越多的健康危險因素。現在,我們當中每5個人就有1個患慢性病。如果我們哪天離開這個美好的世界,十有七八是因為慢性病。
大多數慢性病沒有單一的病因,都是由許多健康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凡是增加患病和死亡幾率的因素就是健康危險因素。
健康危險因素可以是生物性的。比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維生素缺乏等。
健康危險因素可以是心理性的。比如范進中舉,巨大喜訊的沖擊危害健康;比如晚上和老婆或老公吵架,氣得吃不下飯,影響了機體功能的平衡。
健康危險因素也可以是醫源性的。比如感冒沒有并發癥就去打吊針。
健康危險因素還可以是環境性的。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吃進去,毫無疑問要增加患病和死亡幾率。
健康危險因素還可以是社會性的。教育水平的差異造成健康素養的差異。健康素養低,容易在健康問題上受騙。不但不能維護和促進健康,還要損害自己的健康。買“XX核酸”吃就是一個例子。
不健康的吃喝習慣是慢性病的主要健康危險因素。由于不知道怎樣健康地吃喝,許多人吃成了胖子,吃成了2型糖尿病患者,吃成了心血管病和高血壓病患者,吃成了骨質疏松和癌癥患者。
樹立健康的吃喝理念,我們可以避免許多完全可以避免的早老和早死。研究證明,健康飲食,加上規律運動和不抽煙, 80%的心臟病和大多數的癌癥都可以避免。
及時更新知識
現代科技文明日新月異,及時掌握新知識和新進展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健康素養。首先,要在第一時間知道在健康吃喝方面有了什么新的突破。
接下來,應該動腦筋去思考、去理解這些新知識對自己有什么具體意義。然后,及時將新知識應用到自己的日常吃喝行為中去。通過分析、綜合和評價,慢慢地使新知識變成自己的健康習慣。
有了健康的理念和知識,在生活中,我們還需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付諸于具體的吃喝行動中去。在吃喝實踐中,健康的理念還可以不斷創新。這樣,我們一定能夠活得更好,活得更久,活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