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爺從2年前開始,每當走路時左腿就會疼,開始他一直以為自己患了“老寒腿”,就在當地醫院按骨關節病進行治療。誰知,兩年下來,金大爺的腿疼不僅一點沒有緩解,而且逐漸加重,以前還能走1公里,現在連200米都走不了。當金大爺終于來到血管外科就診時,他的左腿皮膚甚至已經發黑……
經診斷,造成金大爺腿痛的元兇原來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血管外科醫生隨即為其進行了腋動脈血管重建手術,打通了血液通道。金大爺的血液供應得以恢復,術后很快就能下床行走,困擾他多年的病痛終于消失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硬化逐漸發展的結果,真正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膽固醇、吸煙與動脈硬化閉塞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定關系。如血漿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而與腦血管、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僅中度相關;腦血管疾病主要與高血壓相關,周圍血管閉塞性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
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就診的患者將越來越多。本病是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動脈內壁上形成,隨著斑塊增大、管腔狹窄,管道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液減少,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阻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液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出現下肢缺血癥狀。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研究發現,80%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有吸煙習慣)等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本病患者肢體可出現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有的還會在趾或足出現潰瘍、壞死等臨床表現。如果患者出現行走無力、疼痛等類似“老寒腿”的癥狀,應警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可能,并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經專科醫生檢查診治。如果按老寒腿治療效果不佳,更要想到患本病的可能。
本病的癥狀并不典型,診斷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一般可以參考踝肱指數(ABI)或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55歲以上人群,當ABI小于0.9%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病率為10%~25%;但如以間歇性跛行等臨床表現來診斷,患病率僅為前者的10%~20%。部分本病患者(約20%)可能患有糖尿病,而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患有本病的幾率也更大。
此外,年齡也是本病一大致病因素,年齡越大,本病的發病率也越高。調查結果顯示,40~50歲男性中,每年病例新增率約0.3%,而在75歲以上老人中,這一數字可能增至1%。澳大利亞一項人群普查結果顯示,65~69歲男性患本病幾率為10.6%,而75~79歲者患病率高達23.3%。
本病如不及時治療,后果非常嚴重(如可能引起壞疽等,甚至不走路時也會出現腿疼),如等到病情嚴重時再治療,即使做手術,效果也未必滿意,而且患者可能需要截肢)。但本病也是可防可治的,主要措施包括戒煙,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如果病變發現得早,可以以藥物和功能恢復治療為主;如果病變較嚴重,已經出現嚴重跛行(走路時因疼痛出現瘸腿或不能行走等表現)、靜息痛(又稱休息痛,是病變的中期表現,當下肢缺血隨病情發展加重時,不行走也發生疼痛,這種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遠端,夜間尤甚,臥位時疼痛加劇,下肢垂下可有緩解)、皮膚壞死等情況,就要盡快到專科醫院進行外科治療,如可采取血管搭橋術、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等。
寒冬時節,天氣多變,“老寒腿”患者一定要多留心,排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能,尤其是出現腿無力、疼痛等癥狀時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及造成不良后果。
編輯/李宇杰liyujie@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