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安門,一座擁有將近600年歷史的宏偉古建,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于老外來說,天安門代表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對于北京人來說,天安門是上下班時的一道美景,一位老熟人;對于閆樹軍來說,天安門就是一種“癮”。“只要與天安門有關(guān)系的物件我都要,都收藏。我收藏了20年,而且越來越上癮。”閆樹軍笑著說道。
魂牽夢縈的天安門情結(jié)
閆樹軍生長在河北遵化。1971年,他6歲,上小學(xué)一年級時,老師上課告訴他,是毛主席在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閆樹軍當時還小,并不知道北京在哪,天安門究竟是個啥樣,但他心里特別想見毛主席一面。
1976年唐山地震,家鄉(xiāng)遵化王迷寨的房屋毀損過半。幾天后,解放軍向他所在的縣空投物資和食物。閆樹軍至今依然記得,縣委書記王國藩來到廢墟中的學(xué)校慰問時說的話語:“咱們要好好干,干出成績來就可以去北京看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閆樹軍茫然若失,他兒時的夢想破滅,在學(xué)校為毛主席舉行的追悼會上痛哭流涕。但當時他安慰自己:“毛主席走了,天安門還在,毛主席像還掛在天安門上,將來一定要去北京看天安門。”
從偏僻的鄉(xiāng)村走到天安門的金水橋上,這段路程充滿了艱辛與困苦。好在閆樹軍懂得堅持,而且一堅持就是20年。起初,閆樹軍為了與天安門零距離接觸,他參加高考,受挫后又去參軍。參軍后費盡周折終于分到北京郊區(qū),但他卻苦于沒有一個進城的機會。蒼天不負有心人,1988年10月6日,閆樹軍得了一個進京辦事的機會。他11點來到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在湛藍的天空下,巍峨宏偉、雍容華美,這比他在照片里看到的、愿景中想象的天安門還要美。閆樹軍面對天安門城樓,在國旗桿前莊嚴地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此時他夙愿得償,激動得神情有些恍惚,恍惚得思緒兀自游離,游離在整個天安門廣場。他就這樣呆呆地凝望天安門,足足站了半個小時之久。
這次進京辦事,閆樹軍為了和天安門多呆一會兒,他選擇正陽門的一家旅館,而且是頂層,這樣他可以24小時觀察天安門的景色——熹微晨光下的天安門、暮色金黃的天安門、滿天星斗下的天安門……閆樹軍自己感喟道:“北京人可能沒這體會,外地人來北京看天安門那個心情啊。我當時就是愛看天安門,怎么也看不夠。”
1991年,閆樹軍勤奮耕耘,考上了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終于可以和天安門更加親近。閆樹軍在校兩年間,一有空就去天安門廣場。他曾邁著步子,一步步丈量天安門的長和寬。也是在這一年,閆樹軍開始小部分收藏天安門的相關(guān)文物。課余時間,他常常是一個饅頭、一壺水,就在圖書館里泡上一整天。兩年里,他將國家圖書館所有的地方史志類書籍通覽一遍。其中,從元代的《皇元建都記》《大都志》到明代的《順天府志》《北平考》,再到清代的《天府廣記》《京城古跡考》《日下舊聞考》等典籍,更讓他對天安門有了更深的認識,對這座帝都古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1993年,閆樹軍從解放軍藝術(shù)學(xué)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后勤指揮學(xué)院。他在廣泛閱讀地方志、史書,研究北京和天安門之后,意識到現(xiàn)有的作品已不能滿足他的研究需求。至此,閆樹軍便開始了自己編寫相關(guān)書籍之路。于是,《天安門影像志》《天安門編年史》《我愛北京天安門》等著作相繼問世。
蔚為大觀的收藏
采訪間隙,閆老師把我引到他的收藏室。收藏室滿墻掛著與天安門有關(guān)的老照片,滿柜子擺著與天安門有關(guān)的老物件。從晚清、民國至今,不同歷史時期的天安門影像圖片,一萬多件有著天安門符號的郵票、明信片、車票、獎狀、年畫、雕刻、糧票、手提包、化妝品、暖瓶、臉盆、文具……我完全被震撼了,這哪是收藏室,分明就是一個私人展覽館。
閆樹軍的藏品來源主要有3種渠道——網(wǎng)上或舊貨市場淘貨、拍賣會、他人的饋贈。閆樹軍說,在網(wǎng)上淘貨特別辛苦,他每天晚上都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淘寶網(wǎng)、EBay網(wǎng)等掃蕩一圈,一頁一頁地翻看。通常要到夜里3點多才能把這些網(wǎng)站尋覓徹底。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吃過虧。曾經(jīng)有特別好的照片在EBay上拍賣,我沒看見,等看見時,拍賣已經(jīng)過期了,給我后悔的啊。”閆樹軍一臉遺憾地說。業(yè)余時間,閆樹軍還要去潘家園、報國寺、琉璃廠等舊貨市淘寶,把有關(guān)天安門的藏品“一網(wǎng)打盡”。閆樹軍多年如一日在網(wǎng)上看、去舊貨市場淘,他已然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隨便拿一張?zhí)彀查T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