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對世界新聞史進行分期。按照新聞專業主義的發生、發展過程,可以將世界新聞史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公元前59年至1833年,這一時期稱為萌芽期。第二個時期為1833年至1883年,稱為起步期。第三個時期為1883年至1908年,這一時期稱為成長期。第四個時期為1908年至1947年,這一時期稱為成熟期。第五個時期為1947年至今,稱為鞏固期。這一時期的報紙更加注重真實、客觀等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史 真實 客觀
關于世界新聞史的歷史分期問題,歷來有多種說法。
國外最早撰文成書研究新聞史的人當屬美國的托馬斯。這位新聞史研究的先行者在1810年便出版了《美國印刷業史》一書。這本截止到十九世紀初期的史料,其難能可貴之處是首創了描述性的新聞史研究視角。后來,這種研究方法得到著名便士報《紐約先驅報》編輯主任、專事新聞學研究的赫德森的發展。赫德森于1873年出版了新聞史研究專著《美國新聞業》。此后多年,美國新聞史的研究,均是按照托馬斯和赫德森所開創的描述性方法進行。
然而,這種局面在1945年得到改變。這一年,埃默里出版了《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該書成為新聞史上解釋性研究的代表作。該書按照美國歷史發展的線索來研究新聞事業的發展,從經濟、政治、社會情境的多維視角解釋新聞事業,強調媒體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此后,埃默里所開創的解釋性研究的視角被邁克爾·夏德森繼承發揚,1978年,夏德森發表了其影響甚大的博士論文《探索新聞——美國報紙的社會史》。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傳播學思路做的新聞史案例分析。同時,夏德森在此書中為新聞史的研究提供了兩個較具特色的視角和方法:“故事模式”與“信息模式”。故事模式也即說新聞應該描畫社會圖景,體現社會變遷。作者以普利策創辦的《世界報》上的娛樂新聞為例子進行了論述。夏德森引用了1902年《記者》雜志上的文章《美國新聞的標準》中的話來說明何謂“信息模式”:只有那些準確而充分地報道事件的報紙才能生存,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固定的讀者群。夏德森所做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停留在史料呈現的研究范疇,將新聞事業融入到社會體系中,又以新聞專業主義為中心,抓住與“客觀性”相關聯的新聞表現手段及其源起、目的來研究新聞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對現在的世界新聞史研究都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國內第一本世界新聞史專著是由陳力丹所著《世界新聞史綱要》一書。全書16.3萬字,上迄公元前59年的羅馬《每日紀聞》,下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論述范圍包括5大洲16個主要國家。
《綱要》的總體框架是以國別為序,其中,每一個國家又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這種分期方式,雖然有利于呈現一國完整的新聞事業發展面貌,但割裂了同一歷史時期國與國之間的聯系。同時,以歷史的發展順序來切割新聞史,按照歷史的規律來編寫新聞史,這就不利于把握世界范圍內新聞傳播發展的普遍規律。然而,這畢竟是國內第一部世界新聞史專著,開了我國新聞史研究的先河。同時,它所提出的新聞歷史分期方法也對以后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借鑒和影響意義。
我國學術界對新聞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國別史、地區史和專門史的研究階段。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關于世界新聞史的研究當屬方漢奇教授主編的多卷本《世界新聞通史》。
鑒于國內外對世界新聞史的研究現狀,筆者提出了自己對世界新聞史歷史分期問題的設想。
一個科學合理的歷史分期要兼顧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研究目的。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單純地從新聞傳播本身來探討,是無法完滿地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將人類的新聞傳播活動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將新聞傳播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其二是研究對象。從研究對象上看,世界新聞史應該涉及到新聞事業、新聞制度和新聞觀念三個層次。目前的新聞史研究,主要停留在新聞事業的層面。至于新聞傳播置身于其中的社會政治制度以及新聞傳播本身的制度框架和結構模式,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此外,新聞傳播活動都是在一定傳播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要揭示并且正確地闡釋新聞傳播演進的歷史,就應該把新聞事業、新聞制度和新聞觀念有機結合起來,變單維的新聞史為多維的新聞史,平面的新聞史為立體的新聞史。針對世界新聞史而言,筆者認為,將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歷史分期的標準是合理的。
多數學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和商業主義盛行之后發展起來的一種“公共服務”理念,其核心是報道的客觀、真實、全面、公正。它最突出的特點是新聞客觀性的信念。
如果把是否具有新聞專業主義的態度、其專業程度如何作為世界新聞史的分期標準,可以把世界新聞史劃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公元前59年古羅馬的《每日紀聞》是我國新聞史學界公認的新聞史的起點,固從公元前59年到1833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可以稱之為萌芽期。因為,這一時期雖然承載新聞的形式不斷演進,從最初的手抄新聞、新聞信再到印刷新聞,但是新聞的內容俱以政論為主,新聞大都帶有明顯的傾向性或偏見,和新聞專業主義所要求的客觀、公正距離尚遠。此外,從讀者層面上來看,不管是官報、政論報紙還是政黨報紙,其讀者都是固定的,都是少數智者階層。這悖于新聞專業主義所要求的服務于公共利益。因此,可以把這一時期稱作新聞史的萌芽時期。雖然出現了新聞,且不斷地向前演進,但是不管從內容上還是從讀者對象上來看,都還稱不上專業。
1833年,本杰明·戴創辦了《紐約太陽報》。它并不是美國的第一份便士報,但是一般之所以把《紐約太陽報》視為美國商業報刊的誕生的標志,是因為它是第一張獲得成功的“廉價報紙”。在它以前的政黨報刊,發行方式大多靠訂閱且訂費高昂。而《紐約太陽報》首創街頭訂閱的方式,零售價只有一美分。在《紐約太陽報》之前的政黨報刊,其發行量達到1000份就算不錯的了,而對便士報來說,動輒萬份的發行量是輕而易舉之事。由詹姆士·戈登·貝內特創辦于1835年的《紐約先驅報》在1850年發行量就超過了3萬份,60年代達到6萬份,在美國居于首位,甚至在歐洲也廣有讀者。
總之,這一時期的商業報刊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標榜獨立。本杰明·戴在創辦《紐約太陽報》時就宣稱:我們決定創辦一份獨立的報紙,我們采取獨立的方針。二、注重新聞。本杰明·戴在《紐約太陽報》的發刊詞里寫到:《太陽報》的宗旨“是在每個人都能支付的價錢下,將一天中發生的所有的新聞奉獻在公眾面前……”。三、企業化經營。在商業報刊的先驅者看來,報業和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可以生財贏利、發家致富。
綜上所述,與前一階段的新聞事業相比,這一時期的新聞事業其專業主義較前一階段更明顯,但是還不甚成熟。因此可把這一時期稱為新聞專業主義的起步期。
1883年,約瑟夫·普利策買下了紐約《太陽報》,由于采取了新的辦報方針,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被視為“新式新聞事業”的代表,由此揭開了現代報業的開端。這一時期與前一時期最明顯的區別是報紙數目激增,讀者群日益擴大。在新聞報道方面更加講究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可信性。尤其是《紐約時報》。1896年,阿道夫·奧克斯接管該報后決意要把這份報紙辦成新聞全面、內容詳盡、言論穩健的嚴肅報紙。他強調“刊載一切適于刊登的新聞”,并以“本報不會污染早餐桌布”為口號進行宣傳。1899年每期的發行量上升到7.5萬份,1901年超過了10萬份。這與赫斯特的《紐約太陽報》2~3萬份的發行量相比,無疑是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因此,可以把這一時期稱作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成長期。
1908年,著名新聞學者瓦爾特·威廉博士創建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這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學院。1911年,威廉親自制訂“記者守則”,提出“我確信報業是職業”。這是新聞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新聞業是一種職業的說法,而且這是新聞史上首次出現的系統的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新聞專業主義在理論上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是《自由與負責任的新聞界》的提出。它實際上等于提出了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新聞史學界一致公認這份報告的提出標志了新聞專業主義在理論上的成熟。因此,可以將1904年至1947年這一段時期稱為新聞專業主義的成熟期。
1947年以降,新聞業雖然呈波瀾壯闊之勢不斷向前發展,但是在新聞專業主義上卻無甚大的創新,基本上是對已有新聞專業主義的修修補補和持續完善。雖形成了報紙、廣播、電視三分天下的格局并向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四分天下演變,甚至蓬勃發展的新媒體也正進入傳媒領域試圖分一杯羹,但總體而言,新聞要客觀、公正,要為大眾的利益而奔走呼號的觀點日益深入人心。客觀、真實的新聞理念成了激烈競爭下各媒體的看家本領和生存法寶。因此,可把1947年至今這一段時期歸結為新聞專業主義的鞏固期。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世界新聞傳播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②鄭超然:《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③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④張昆:《簡明世界新聞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⑤張允若:《外國新聞事業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均為中央民族大學2010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