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每年的“兩會”,國內乃至國外媒體,都會給予高度關注。黨報無疑在這一大事的報道中起主導作用。因此,黨報如何報道好“兩會”,值得研究。筆者認為話題式報道和從平民化視角傳播是本次“兩會”報道的兩大特色。
【關鍵詞】“兩會”報道《人民日報》 《遼寧日報》
每年舉行的全國“兩會”是我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各大媒體給予了高度關注并進行了大量報道,尤其是報紙媒體,投入了大量的版面,充分發揮了積極的宣傳報道作用。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報紙,《人民日報》的“兩會”報道最引人注目,而遼寧省的黨報《遼寧日報》對“兩會”的報道也別具特色。兩報圖文并茂,別出心裁,報道方式靈活多樣。眾所周知,黨報的特點是播報及時、新聞性強、權威專家點評、信息量大、報道風格嚴肅。如《人民日報》的“兩會進行時”、“兩會時評”、“會外連線”、“有話直說”、“心系民生”、“會內會外”等欄目;《遼寧日報》的“兩會麥克風”、“兩會時政新聞”、“代表委員議政錄”、“人大代表議政錄”、“委員獻策”、“十二五看點”、“圖說兩會”等欄目,為受眾提供了頂級的視覺和閱讀體驗。而隨著人們生活空間的擴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信息的需求的多元化,黨報如何做好“兩會”宣傳報道,值得思考研究。
一、以“話題式報道”的形式與讀者交流
“話題式報道作為一種新型報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聞媒體為了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一個時期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群眾普遍議論的熱點、實際工作中碰到的難點和需要及時解釋澄清的疑點,讓媒體組織者和受眾代表者共同參與、交流、探討而最終形成某一看法或結論的報道形式。今年‘兩會’,各媒體都重視策劃,在特刊上推出許多有分量的話題式報道。”①如,《人民日報》在其《兩會特刊》上推出“我們的十二五”欄目,連續刊發《促轉變:快些!再快些》、《冬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優結構:攻堅,時不我待》、《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擴展空間、提供動力——擴內需:政策發力,再發力》等話題式報道,文中采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方式拓展話題深度,分析清晰透徹;在編排上,這一系列話題刊發的版面、位置都相對固定,方便了讀者閱讀。
相比較而言,在《遼寧日報》 “關注兩會”的“就業篇”里,每期都會挑選一些當前比較熱的話題進行討論,該版面就《女碩士當了油漆工 代表委員觀點交鋒》展開討論,先拋出話題,然后采訪委員代表或者群眾,擺出對立觀點,最后加以綜合點評,通過這種方式將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讀者讀起來很有趣味,很有交流感。
再如《遼寧日報》把“兩會”特刊做成每期一個話題式專題,從3月4日到3月15日兩會期間分“篇”推出,《關注兩會》版塊一般都在第三版,也有在第二版和第四版出現,按主題分為“創新篇”、“惠民篇”、“凝心篇”、“國策篇”、“就業篇”、“法治篇”、“網絡篇”、“訪談篇”。圍繞本期話題,或從政策角度請專家學者官員解讀,或請基層群眾代表結合自身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反映一年中的發展變化和自己的喜悅心情,或通過介紹西方國家關于某一問題或者某一領域的新機制、新規則、新方法,以資借鑒,結合本國本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積極為兩會建言獻策。
二、以平民化的視角傳達多種聲音
作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引導輿論上擔負著重大責任,它的宣傳導向關系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到黨內思想和群眾認識的統一,關系全黨的團結和社會的安定。《人民日報》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業務問題。”②查看以往的“兩會”報道,《人民日報》采訪報道主要圍繞領導層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而對普通代表委員、普通老百姓的采訪報道所占的版面相對比較小,版面位置相對次要,造成“兩會”新聞報道單方面傳播的客觀效果。讀者無法及時參與其中進行討論,形成互動;且報道形式單一嚴肅、刻板生硬,與廣大讀者間容易產生心理距離;再者,報道內容著重宣傳新政策、新法律、新法規本身,但是沒有結合讀者的具體情況或者具體案例,可讀性不強。現在“兩會”報道中,黨報“兩會”在“三貼近”方面做得越來越好。例如,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一直在頭版開設《基層代表委員議國是》,內容也以刊登基層代表委員的心聲為主。《遼寧日報》在頭版設有《兩會傳真》,內容也以刊登該省代表到基層搞調研,深入群眾積極建言獻策反映基層情況為主。
此外,解讀性報道更是為普通老百姓領會兩會精神做了有益的貢獻。如在成就報道方面,《人民日報》3月6日10版、11版的“兩會特刊”以兩個版面的篇幅做了一個名為“專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專欄,整體版面左右遙相呼應,屬于規則對稱式的版面,大標題采用多行斜列式豎題的排列形式,10版左側大標題為《科學發展開新局——專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11版右側大標題為《社會和諧惠民生——專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而且這兩個大標題配有黑白大圖片作為背景,很有視覺沖擊力。文中對貫穿整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成就進行詳細解讀,在具體的細節上也頗費思量,如這專欄內容總共分為八大塊,每塊都有一個標題,如:“穩物價:壓力較大,決心更大”、“強基礎:穩住農業,贏得主動”、“擴內需:增加消費,優化投資”、“調結構:速度平穩,質量提升”、“講協調:以人為本,平衡發展”、“重公平:就業優先,健全社保”、“控樓市:保障安居,穩定價格”、“促醫改:攻堅克難,回歸公益”。小標題也采用同樣的字數,簡潔明了概括,讓人一目了然。
三、以多種傳播手段展示“兩會”風采
版面是一份報紙個性和風格的最直觀表現,而支撐版面的是多種傳播手段的合理運用,如文圖配合等。回眸此次“兩會”報道,各報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在版面策劃上下功夫,在版式語言上用真功,不拘泥于慣常報道形式,敢于亮出編輯部獨家創意,以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這些都體現在“兩會”特刊上。如,3月15日是“兩會”報道的最后一天,《遼寧日報》不僅保留了《關注兩會》,而且別出心裁,精心策劃了“訪談篇”,整版都是本報編輯用心挑選的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精彩摘錄,雖然是摘錄,但整體版面給讀者感覺統一、整潔。
2011年的“兩會”特刊從視覺形象上看還有諸多明顯的特點。一是照片普遍比較多;二是運用藝術字效果來表達主題。如《人民日報》3月5日12版的“傾聽”欄目中“居”字以藝術字體的形式做成房子的樣子,彰顯主題——《建設保障房 百姓喜安居》與文章內容相得益彰。此外,數據表格的使用,更有利于兩會精神的傳布。3月3日《人民日報》的06、07版底部“百姓眼中的‘十一五’”,用數據圖表的形式,顯示2006年—2010年間數值的變化,用圖表說話,使讀者一目了然。
此外,由于互聯網的公開性、交互性以及平等性,網絡傳播方式為中國公眾表達民意、參與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輿論平臺,使得讀者能夠參與到兩會中。比如《人民日報》在第09版設置一個小欄目是來自人民網的《人民網網友寄語兩會》相當多的網談話題都登在報紙上,并且設置一個話題引導網友討論,吸引更多普通百姓關注“兩會”。《遼寧日報》中“關注兩會”2011年3月14日的網絡篇,《兩會“十大熱詞”盤點》采用熱度盤點和委員語錄按照熱度的搜索結果排列,由此看到民心所向和委員們所重視的話題,媒體報道也是圍繞著這些方面進行不同角度和側面的分析,通過分析將涉及的重要問題報道出來。
結語
雖然每年都有“兩會”,但各大媒體都在不斷嘗試從內容上、形式上創新,重視宣傳報道對輿論的直接引導作用。
中央機關的黨報本身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如邵華澤所說:“在宣傳報道的內容上起點要高,角度要高,要有深度和力度。在宣傳藝術上要高出一籌,同樣的報道內容,《人民日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寫作水平都要高。在宣傳時機的把握上要高出一籌,要搶獨家新聞,可以發表的報道見報要爭第一,這樣效果就好,影響就大。當然,對哪些報道要快,哪些報道還要看一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恰到好處。在版面處理上要高出一籌,既要莊重大方,又要生動活潑,要安排得體,有大家風度。”③
省級黨報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地處基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更直接的針對性和貼近性,新聞報道對象是最基層的干部群眾,講他們身邊的事,說他們身邊的人。這些特點是省級黨報新聞報道改革與創新的依據。地方黨報要結合自身特點,創新形式和內容,多一些本土化的地域特色,進一步接近所在層面的讀者,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可讀性、貼近性、服務性。
參考文獻
①尹紅杰,《更民生更可讀更耐讀——2009年全國部分報紙“兩會”特刊探析》[J].《新聞愛好者》,2009(5)
②邵華澤,《深刻理解人民日報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特殊責任》,《編采業務》,1994年3月15日,1版
③邵華澤,《團結鼓勁 為把人民日報辦得高出一籌做貢獻》,《采編業務》,1995年2月28日,2版
(作者:渤海大學文學院新聞系2010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