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使用者人數飛速遞增,網民參與網絡事件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近幾年來,網絡熱點事件層出不窮。本文分析了報紙在及時、深入、權威報道網絡熱點事件,擔當起引導社會輿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職責時,應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報紙 網絡熱點事件 介入 原則
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使用者人數飛速遞增。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4.77億,而這其中微博用戶就達到2億。網民參與網絡事件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近幾年來,網絡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僅今年上半年,就有“微博解救流浪兒”、“天價過路費案”、“搶鹽風波”、“故宮三重門”及最近剛發生的“私奔事件”等。網絡熱點事件傳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新的傳播態勢,讓報紙面臨著選擇:如果忽視這些熱點事件,就會造成報道的缺失,失去對此類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引導能力,喪失報紙的公信力;如果盲目跟風炒作,把網絡熱點事件照搬到報紙上,又會被網絡輿論所左右,喪失報紙的話語權和存在的獨特價值。因此,報紙必須要直面網絡熱點,并且要做到及時報道,深入報道,權威報道,同時又要擔當起在引導社會輿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職責,從而充分發揮報紙作為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當然,報紙在介入網絡熱點時必須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一、跟進而不跟風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庫,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已成為新聞信息的巨大來源;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技術上的簡捷、方便使得更多的網民能夠投身到網絡實踐中、參與信息的交流與發布,網民的信息接受者與發布者的界限正在被模糊,這一切,都給傳統報業拓寬信息來源帶來了契機。“從網絡上找新聞”也成為很多報紙記者獲取線索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網絡上的熱點事件自然逃不過記者的眼睛。
所謂“網絡熱點”,一般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引發公眾廣泛關注的種種事件或話題。但是,許多報紙在跟蹤網絡熱點時,常常一哄而上,其對于新聞的判斷標準可能就只是網絡熱度。本來報紙應該承擔把關人的角色,卻被網絡推手牽著走。從新聞線索的尋找,到關鍵信息的求證,媒體對網絡形成依賴。各種“網友曝”、“網傳”式的報道,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報紙賴以生存的基礎——權威性和公信力。
比如去年9月,北京女畫家“趙庭景美”用微博直播老公與另一女子私情的微博“捉奸門”事件成為網絡熱點后,一些報紙開始介入,大篇幅報道此事,而有的報紙更是在頭版實名刊發三位主人公的大頭照。事后,有些媒體及學人對報紙“捉”還是“不捉”進行了反思,有人認為報紙對這種私事就不該干預。還有人認為報紙報道“捉奸門”是對于大眾口味的妥協,換言之,就是一種“跟風”。
筆者認為,報紙對網絡熱點事件要做到跟進而不跟風,跟進反映的是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跟風反映的是新聞價值觀的一種迷失。在報道網絡熱點事件之前,記者一定要敏銳地展開思考,努力鑒別事件是否應該報道以及選擇什么角度和方向進行報道,而不能被事件牽著走,更不能與網絡一起走向盲目和極端。其次,記者必須要多方求證、扎實采訪,而不能將網上的東西照搬到報紙上,另外,在寫作時,必須要做到真實、準確、客觀、全面。
二、引導而不誤導
對于一些重大的網絡熱點事件,報紙必須發揮喉舌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要做“減壓閥”,而不做“出氣
筒”,更不能“火上澆油”,誤導讀者,從而造成事態的進一步擴大,甚至引發惡性事件的發生。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公眾及時有效的意見宣泄有利于社會情緒保持在理性水平,以維持社會力量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報紙在面對網絡熱點事件時,一方面要以情動人,即要認真傾聽網友們的訴求,并敢于幫助他們揭發內幕、伸張冤情、曝光不良現象,另外一方面又要避免情緒化,講究理性和建設性,報紙必須掌控對網絡熱點報道的力度和方向,及時疏導、安撫公眾不良情緒,并強化公眾解決問題的信心以及對社會的認同感。
那么報紙如何正確引導網絡熱點呢?
1、要立場鮮明,發出主流聲音
針對一個網絡熱點事件,網友們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報紙在介入網絡熱點時,就必須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
比如今年3月中旬,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對周邊海域及我國造成了一定影響,幾乎一間之間,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搶鹽風波,網上有人認為海水已受到污染,今后海鹽也許不能吃了,有人認為多吃碘鹽能防核輻射。“搶鹽”一時成了網絡熱點。《新安晚報》在3月18日以8個版的篇幅對此次搶鹽事件進行立場鮮明的報道。首先體現在頭版頭條的大標題上,標題為《辨清鹽外之意》,利用諧音,表明了這場“搶鹽熱”背后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其次體現在社論上,《新安晚報》社論旗幟鮮明地提出,“終結謠鹽惑眾惟有理性信心”,發出了作為主流媒體應有的聲音;再次,以一個版的篇幅邀請專家對網絡上的疑問進行了解答,強調“碘鹽當飯吃也不能防輻射,過度攝入鹽會危害身體”。另外,《新安晚報》還邀請了心理專家、社會學者、傳媒學者等對此次瘋狂搶鹽事件進行了反思,提出“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每一個公民自覺地行動、理性地思考”,而“不要為謠言制造的鬧劇當演員”。這組報道在介入網絡熱點事件時,沒有大肆炒作各地的搶鹽熱,而是以很理性的態度,對這場風波的發生進行了思考,正確地引導了社會輿論。
2、要深入調查,挖掘事實真相
從搶鹽風波可以看出,一旦出現社會流言和恐慌,人們普遍表現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態,往往轉向更有公信力的報紙等傳統媒體。相關疑云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相互配合,通過深入調查,第一時間發布真實信息來消弭。
我們也應當看到,一些網絡熱點的背后,常常有網絡推手的幕后操作,這時報紙就必須做到深入調查,揭示出事件真相。如,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海科技館與中國青年對話時,與奧巴馬一起出現在鏡頭內的一名中國黑衣美女照片被曝光后,迅速在網絡上走紅,被稱為“奧巴馬女郎”。盡管當事人一開始一再聲稱只是巧合,但媒體不斷進行調查核實,從而揭露了此次事件實屬一場炒作。
3、要強化責任,弘揚社會正氣
報紙在介入網絡熱點事件時,必須要強化作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比如今年5月發生的“投資大佬微博私奔”事件,鼎暉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及創始人王功權深夜發布微博,聲稱要與一女子私奔,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已婚男子與女人私奔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是有違現行婚姻法的,報紙在報道這件事時就需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弘揚社會正氣,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如《揚子晚報》在報道私奔事件時,就提出了“這對才子佳人也許他們有愛情,但他有妻子,想到受傷的她了嗎”的質疑,并且通過采訪有關專家,告誡“王功權們”:知道嗎?愛是責任!真正負責任的態度,不是私奔,“是面對現實給各方尤其是家人一個交代”。這樣的報道體現了報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4、要設置議題,掌控報道節奏
對于一些網絡熱點,報紙可以主動設置議題,對其進行選擇、調控和放大,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就議程設置的進程來說,事件背后隱藏的民意訴求以及事實真相本身、事件推演的邏輯、政府的應對、評論空間、事后反思等,都是報紙可以呈現的空間。比如對有些網絡熱點事件,讀者一時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時,報紙可以通過解讀,以及發布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這些有影響的公眾人物的言論,幫助讀者形成正確的觀點,從而實現對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
三、深作而不炒作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給“炒作”一詞的定義是:為擴大人或事物的影響而通過媒體做反復的宣傳。有些網絡熱點明顯有炒作的痕跡,炒作是為了滿足個人或某個團體的一已之利。報紙不能炒作,但需要“深作”,這里的“深作”,就是加強深度報道的力度。
在一個網絡熱點事件中,各種信息紛繁蕪雜,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讀者常會感到無所適從,而深度報道可以使讀者從信息海洋中解脫出來。另外,深度報道特有的觀察視角及使命感和責任感,符合讀者的需求品位,讀者不但要求知道發生了什么,而且要了解為什么發生,需要有見解有個性的報道來釋疑解惑。另外,深度報道不僅是讀者的需要,更是報紙自身競爭的需要。在搶時效上,報紙比不上網絡,但是報紙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無可置疑,因此報紙必須加強深度報道,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報道,揭示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幕后背景,讓讀者對事件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并幫助讀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提升報紙的影響力。
比如去年11月,有網友在某視頻網站上傳了一段虐兔視頻,這段殘忍的視頻在網上引起強烈的關注。幾乎所有的網友都對如此殘忍的行為進行了指責,很多網友紛紛對虐兔女子進行了人肉搜索。但是這個女子為什么要虐兔,其背后隱藏了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網絡上流傳的都只是一些猜測。《華西都市報》等很多報紙就此進行了深度報道,不僅找到了“虐兔女”黃小小的朋友,解釋了黃小小為何要“虐兔”及被網絡曝光后的心里想法,同時還刊登了她的懺悔信,這種深度解讀讓讀者對事件的發生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時也讓讀者明白:黃小小其實也受害者,因為找兼職工作時受到老板的逼迫。一些報紙在報道此事后,還深挖了一“揪”,揭露虐兔背后其實有一個變態的利益鏈。這種深度報道,不僅達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而且起到揭露丑惡現象、教育廣大讀者的作用。
總之,報紙介入網絡熱點,是新形勢下社會生活對報紙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報紙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對網絡熱點的介入中,報紙必須要審慎把握敏感問題,著力構建引導機制,用強勢手段,把力度調節到位,把深度挖掘到位,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平穩前行。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