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整體上審視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二者存在相似的報道誤區。本文通過對這些報道誤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提升報道品質。
【關鍵詞】社會新聞民生新聞 報道誤區 解決策略
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新聞”一詞在我國出現。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都市報崛起使社會新聞達到了發展的頂峰,被認為是民生新聞的雛形。當時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諸如下崗率飆升、物價飛速上漲等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社會矛盾空前復雜。政府、人民和媒體不約而同將關注焦點轉至民生問題,“以人為本”的民生新聞有了生存的廣闊空間。
隨著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報道量的日益增大,保證質量難上加難。一方面,很多媒體對新聞的黨性原則、真實性原則、“三貼近”原則認識模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忽略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加之部分新聞工作者自身素質和業務素質不足,對新聞價值判斷容易出現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媒體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來規避和防范不良新聞報道的出現,加上廣大受眾對不良新聞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造成整個社會監督力度不夠。從整體上審視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二者都存在一些誤區,并且高度相似。
為了保證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的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本文將對二者的報道誤區進行深入分析,并且試圖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誤區一:新聞報道失實現象嚴重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媒體取得社會公信力的源泉,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現如今有很多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不惜炮制新聞,將新聞的第一要義——真實拋之腦后,新聞失實現象屢禁不絕。在《新聞記者》2010年第一期公布的2009中國十大假新聞中,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居多。
解決策略:在采寫和播發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時,要堅持真實客觀性原則,慎于事實判斷,實事求是地報道事件真相,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尤其是作為主流媒體的都市報和省市主要電視臺,特別要注意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把關。
誤區二:新聞報道媚俗、獵奇、低俗化現象和暴力傾向嚴重
很多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在采寫時著眼于淺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動態,為追求所謂的“賣點”和受眾獵奇心理,不顧社會后果,對不良社會新聞進行大肆渲染和報道。一些社會新聞片面追求細節化的血腥和暴力場景,詳細報道犯罪經過,并且熱衷于跟蹤式的報道,一方面扭曲了真實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誘發犯罪,尤其對青少年盲目模仿暴力傾向的犯罪行為,產生了消極的強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有些媒體對異地發生的丑惡事件大篇幅、大特寫、大圖片的報道,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解決策略:采寫和播發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時,要始終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淺顯而不膚淺,新奇而不獵奇,善于選材取舍,處理好詳述和簡述的關系。
由于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的受眾大都是普通百姓,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報道必須通俗淺顯,便于受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必須在強化媒體社會責任,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的同時,正確掌握報道格調,把握輿論導向,考慮社會效果,在做到新聞報道新奇性的同時,避免一味獵奇。在具體寫作中,把好選材關,對于積極、健康的新聞,可以詳細描寫其情景和細節,而對于負面、消極的新聞,則應該講究詳略。
誤區三:新聞報道過于淺表化,缺少深度報道
很多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將報道視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忽略了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較少關注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和有一定內涵及外延的社會選題。 “軟”新聞居多使其很少考慮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和時效性,不注意挖掘新聞背后的內容,報道不深入。
解決策略:在采寫和播發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時,要注重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情節性、故事性和完整性,多做深度報道。在把握好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