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情感類訪談節目的火爆有其原因,主要是從接近性上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其次它故事化的講述方式也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在它火爆的背后,它的真實性問題也被觀眾所質疑,及過度追求眼球效應,造成這類節目有陷入庸俗化的傾向。
【關鍵詞】情感訪談 電視節目
近年來,情感訪談類節目火爆熒屏,呈現出遍地開花的現象。全國省級衛視幾乎都開設了情感類談話節目,如江蘇衛視的《人間》、浙江衛視的《公民行動》、內蒙古衛視的《現場》等,這類節目在繼“選秀熱”,“相親熱”之后掀起了新一輪的收視高潮。這種節目形態早已有之,并不是新生事物,它的再次火爆固然與中國電視界模仿成風,缺乏原創性的風氣有關,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探究,同時它暴露出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情感訪談節目火爆的原因
1、身邊人身邊事——符合新聞價值的貼近性原則
接近性原則是衡量有無新聞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標準之一,中國電視的走向正逐漸趨于“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情感類節目可以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做到了電視走向觀眾,接近觀眾。縱觀現有情感節目,雖然有各自的風格定位和目標受眾群,但是紛紛以 “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真實故事”為看點,將視角從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轉向平民情感的訴求。以《幸福魔方》5月份的節目主題為例,大都是平民視角:借我三十萬,麗華的婚事等等都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事,很容易讓人產生親切感,進而產生收看意愿。
2、故事化的講述方式
雖然情感節目取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事件當事人的講述為線索,但是一旦被搬上電視,就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藝術加工,其中故事化的敘述方式最為常見。
(1)敘事結構。電視情感節目作為電視敘事的一種,事件的發展以“打破平衡——重新建立平衡——平衡再打破——重新平衡”的線路來構建,在連續的“打破”和重建中,觀眾始終處于一種興奮或期待的狀態,這樣一種跌宕起伏的“設迷”與“解迷”,一方面在敘事效果上不斷增加觀眾的期待強度,另一方面,在敘事的節奏調節上,也給觀眾留下喘息和思考的空間。①
(2)懸念。題材決定著節目的價值。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固然會影響節目的精彩程度,因此各個節目都以尋找生動的故事為重點,湖南衛視收視王牌的《真情》的停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找不到好的題材,但是空有好的故事沒有會講故事的人,是對資源的浪費。情感節目深諳這一道理,在故事的講述中善于設置懸念來吸引觀眾持續的關注。如《8090》節目,在請出事件當事人的設計上就頗費心思。以當事人是否來到現場為懸念,采用倒計時,加播廣告的方式將這種懸念渲染到最大,吊足觀眾的胃口。
(3)沖突。常規談話節目的著力點在于嘉賓的選擇,是選取有特殊經歷的嘉賓講述自己的故事,結構是“明星+普通事”,故事可能是平淡無奇的,但因發生在“不平凡”的人身上,依然能吸引人。情感訪談節目則不同,主人公來自于普通生活,從個人影響力來說不及明星大腕那么有吸引力,因此節目的亮點就是故事的精彩,有沖突才有精彩,結構是“普通人+不普通的事”。
3 、設置心理專家,提供專業點評,有指導性
如果情感訪談節目局限于對沖突的展示,那么它僅僅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欲和好奇心理,長遠來看會使觀眾養成不健康的收視心理和收視期待,同時也沒能承擔起大眾傳播媒介在社會性、公益性方面的責任。
情感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功能是引導當事人將故事完整清晰地敘述出來,并進行必要的勸解與安慰,但是因為專業的限制,主持人在發揮這一功能時難免會力不從心。因此很多情感節目會設置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彌補這一不足。例如東方衛視的《幸福魔方》,全程都有心理專家的參與,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主持人會向專家尋求專業的分析與指導,從專業的角度把握矛盾,化解矛盾。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在專家的幫助下平復心情,很多棘手的問題也都是在專家的指導下得以解決。而通過節目將困擾當事人情感難題化解,也增加了他們將隱私公之于眾的價值。
雖然情感節目火爆熒屏,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一方面是情感節目收視率節節攀高,另一方面,對這類節目的質疑和批評聲也不絕于耳,觀眾的不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真人秀——“真”還是“秀”,對真實性的質疑。情感節目多以專題的形式播出,而電視專題無論是在學界還是普通觀眾中都被默認為紀實類節目,其基本要求就是非虛構,這樣,人們自覺不自覺的拿真實性作為衡量情感節目的首要標準。②喜愛看情感節目的觀眾是沖著它的真實性去的,如果節目有不真實或是有造假的成分,觀眾感覺被愚弄,無疑會傷害觀眾的心理和情感。因此,真實性是情感節目的生存之本。例如在5月27號的《幸福魔方》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因身高185厘米而在生活中四處碰壁的高個女孩,節目中還請到了女孩的一位男性朋友,有觀眾指出,他們都曾參加過另一檔非常火的相親節目,而在那檔節目中未提及兩人是好友,甚至節目中都沒有交流。在甲節目中是路人,在乙節目中成了好友,這樣的巧合難怪觀眾會質疑。
(2)取材單一,多強調陰暗面。為了博得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情感訪談節目將視角對準了社會中的陰暗面并大肆進行渲染,底線一再放低。兄弟破口大罵,婆媳惡語相向,父子反目成仇,原配夫人和第三者正面奪夫……這些“勁爆”的畫面頻頻出現于情感節目中。據統計,在現有的情感節目中,涉及婚外戀、第三者、離婚大戰、畸形戀情等灰色陰暗題材的播出比重甚至超過了60%。事實上有些情感悲劇只是個案,但媒體就像一個放大鏡,不斷地重復使細枝末節的社會現象被放大了,讓人感覺似乎這些社會的丑陋現象就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媒體為了獵奇,使節目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狀態。如此報道毫無疑問暴露出了欄目低俗,消極的一面,對主流文化起了消解作用。③
媒體具有輿論引導的功能和責任,情感節目涉及的是私人領域,看似與公眾利益關聯不大,實則不然。情感節目在進行選題和編排的時候應該著重宣傳和弘揚人性中的真善美,培養觀眾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即使涉及假惡丑,也應立足于以反面的案例給人以正面的啟示和引導。讓傷者從失意中恢復,失敗者吸取教訓,讓更多的人明白生活的道理。④
(3)介入故事,引導故事的發展。電視媒介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當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應當客觀真實的記錄而不是以“道德仲裁者”自居左右當事人的是非判斷。然而現實是,為了追求戲劇化以達到預期的節目效果,主持人,編導常常會“越位”,做出超出自己職責范圍的行為,比如打著幫助委托人的名義,將鏡頭對準毫無準備的其他當事人,干擾了他們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者,在被拒絕的情況下采用偷拍偷錄的方式,這已經超越了媒體的權利范圍,是對大眾賦予的媒介資源和權力的濫用。
情感訪談節目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運用到藝術加工,但這并不是說可以摒棄客觀性原則,隨心所欲地介入事件的發展甚至主導事件的結果。作為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應當力求全面地看問題,防止主觀性、片面性,努力做到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①劉卓,《情感談話類節目的敘事構建與觀眾的注意力》,《新聞窗》,2009(1)
②李三強,《電視情感節目的“真實性”問題》,《新聞前哨》,2009(12)
③王玲,《情感類節目的導向把握》,《聲屏世界》,2009(7)
④楊俊,《淺談當代電視情感紀實類節目中的某些弊端》,《新聞天地》,2010(8)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