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研究談話類節目中的“話語場”,探討隱藏在背后的文化和社會等深層次因素,揭示“場”效應的內在運作機制。同時,通過與國外電視談話類節目作對比,以期談話節目能更好地做到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承接與融合。
【關鍵詞】談話節目 場域 敘事 情境設置
“場”是物理學概念,指物體周圍傳遞力的空間。在社會學中,類似的概念是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提出的“場域”,意在揭示各種位置之間的關系結構和網絡構造。布爾迪厄認為“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①電視談話類節目以語言為傳播紐帶,為大眾提供自由交流的場所,具有明顯公共領域特征,形成了自己的“話語場”。根據電視談話類節目的結構形式:話題、主持人、嘉賓、觀眾,可以把其中的“話語場”細分為議題場、談話場、接受場、輿論場、歷史場。
一、議題場
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樣式,談話節目的本質在于以“話”為本。這個“話”包括三層含義,一層為話題。談話節目在前期策劃時,主持人和欄目組成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談論話題進行選擇、討論,論證可行性。選擇談話的內容要盡可能地有“爭論性”和“沖突性”,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視野廣闊,不應一般化。針對話題的選擇,筆者對《鏘鏘三人行》作了一個月跟蹤記錄,現將它羅列出來:“圓明園遭難150周年”“談論非城勿擾”“香港環境大臣”“房地產調控問題”“肇慶關公像”“十全十美的婚禮”“小月月事件”“神農架找野人”“中國隱形富豪的財富足以再建一個北京城”“漫談公務員”“中國對日政策”“漫談教科書”“搖滾存在的價值”。以上話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有社會熱點和當天的新聞事件,也有貼合大眾生活的話題,抓住了觀眾。“話”的另一層面,是要根據節目定位選取真正的熱點、難點、盲點,引起目標受眾群的關注。談話要深入細節而不是流于表面。第三層含義是跟議題相關的欄目定位,欄目定位不同決定著話題選擇的不同,有關注新聞熱點的《新聞會客廳》,有關注民生的《實話實說》,也有聚焦明星的《非常靜距離》。議題場正是從這三個層面出發,做到談論話題與社會熱點之間的對接。
二、談話場
談話場指的是演播室內的話語場,即主持人、嘉賓、觀眾、場外之間的互動關系。電視談話節目是由主持人與訪談對象、現場觀眾面對面交流構成的一種特定的談話狀態,以形成的談話場來感染觀眾。簡單的一問一答,單純的講清楚一個故事或講述一些觀點,是不能形成談話場的。電視談話節目是對傳統人際傳播生動完整的再現。在相對封閉的演播環境中就某單一主題進行討論,在主持人的調動下,形成無形的氣場。這種氣場給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一股完整的情緒流,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發表自己的感想,使節目流暢,而不會由于限制在某一話題內造成生硬感。電視談話節目不像傳統的新聞節目羅列眾多的新聞事實,而是就某一話題展開,重在細節和深度。形成談話場需要運用多種因素和手段,最重要的是設置情境。黑格爾指出:“藝術最重要的一方面從來就是尋找引人入勝的情境,就是尋找可以顯現心靈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蘊的那種情境”。②電視談話節目又不是戲劇表演,為什么要設置情境?因為電視談話節目是一種圍繞談話組織起來的表演,這里的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調控。在《藝術人生》中,當某嘉賓回憶講述艱苦的奮斗過程、經歷的種種遭遇時,會在節目現場動情的留下眼淚、傾吐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這說明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找到了感情渲泄的契機,潛意識中將積聚的情感一下子傾泄出來。
三、接受場
受眾在節目觀看過程中所對應的話語關系和空間關系,就是接受場。電視節目是通過大眾傳播的方式讓觀眾看到一定范圍內人際傳播的全過程。電視談話節目將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形式進a0e0695bd2e379e3ea0c09f8eac697baa86858404770e93c9872ed892f2f0d96行了融合。受眾收看電視談話節目是為了接受信息,是為了接受某種思想、某種經驗,這種接受是主動的,是介入性的。其介入的表現是在于電視談話節目用原貌式的內容形態呈現給觀眾,受眾可以原原本本觀看、傾聽對話的全過程。同時,觀眾要透過外在的語言符號猜測人物內心的隱秘,捕捉人物情緒的變化,預測談話的結局。實現個體與群體溝通,不僅靠對某一事件、某一觀點的解釋和說明,更重要的是通過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個體真實的生存狀態、情感取向折射出整個社會較為廣泛的背景,甚至上升到人的價值及終極意義。
四、輿論場
輿論通常稱為“公眾意見”或“公共意見”,“沉默的螺旋”是一種考察大眾傳播與社會輿論的關系理論。諾依曼認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共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沉默的螺旋”理論強調的是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在她看來,輿論在雙重意義上是“我們的社會皮膚”:它是個人感知社會“意見氣候”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環境適應行為的“皮膚”;不僅如此,它又在維持社會整合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就像作為“容器”的皮膚一樣,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引起社會解體。④電視談話節目中社會領域的公共空間給予節目特殊的“場”,而談話節目《我們》的公共空間營造得比較廣泛、新穎。如在李開復談創新思維這期節目中,嘉賓有在校大學生、教授、企業負責人。在談話現場去“中心化”建立話語制衡運作機制,通過多階層、多身份、多價值觀來分解話題的話語權。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公共空間稱為“廣場空間”,廣場是權力話語展開的舞臺,一旦被民眾占有,就有民主性質,并要求話語的自由、平等。在這樣一個廣場型的公共空間里,主持人并沒有太多的話語控制權,只是傾聽和總結。《我們》在空間設置上也細致入微。節目中設置“金話筒”區域,該區域與主持人、嘉賓觀眾席的位置等距,顯示出話語自由不受干涉的意義。另外打破專家與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中央的慣例,將專家和嘉賓的座位設在觀眾席中,消解了社會中“意見領袖”的強勢話語。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欄目將場內的話語場通過“網真”視頻延伸到全球華人的空間場域,激起新一輪的話語交鋒,讓受眾在公共空間中、在輿論中達到某種共識并認知自己、反思社會。這給其他電視談話節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五、歷史場
敘事,簡單的說,就是講故事。但這種講故事不是隨意的。敘事過程遵循一定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而作者、敘事人、人物之間也會形成某種關系。在敘事分析中,“語式”包括距離和視角兩個要素。距離是敘事內容和讀者之間的距離。語態強調的是“敘述活動”和“所敘之事”之間的區別:一個是講故事的過程,一個是故事實際所講的東西。理查德森認為“敘述是因果關聯的事件序列的再現”。⑤電視談話節目的敘事一般都選擇故事“再現”,表現的形態各有不同。收看《藝術人生》,觀眾可以從“歷史性”名人那里了解一些歷史知識,從嘉賓的生活經驗中得到一定啟發。我們常說朱軍是“煽情派”,這其實與節目的敘述方式有關,從人物的命運歷程、生存狀態、七情六欲、所思所感上去探討人生真諦,用戲劇化的、懸念迭起的對比敘述,把嘉賓的過往故事和現今故事作對比,以情動人,很快把觀眾吸引到談話氛圍中去。
總之,電視談話節目能否成功,“話語場”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期節目要營造出極具向心力的“話語場”,議題場、談話場、接受場、輿論場、歷史場“一個都不能少”。
參考文獻
①[法]布爾迪厄、華康德 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②黑格爾:《美學》[M].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1
③黃家雄,《情境設置與談話場的心理力量》[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9(1)
④Nolle-N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