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傳播是近年來最熱門的文化現象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微博產生的淵源及其在當今的發展狀況,來揭示在它背后所體現的當代人的精神符碼和心靈旨趣,以期使微博朝著更有利于人類心靈和諧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微博 微博心理 微博傳播
從2009年末開始,“微博”進入中國廣大網民的視線。短短一年,國內的微博用戶已經以千萬計算,微博用戶也從草根階層,發展為包括明星、企業,甚至政府機構在內的龐大群體。一種簡單而快捷的全新溝通方式正在“潛入”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人們不禁唏噓:寥寥數語,為何能具有如此大的滲透性和覆蓋性,難道它觸碰到了人類那根敏感而又脆弱的肋骨,調和了當代人急切而又焦灼的內心?先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微博的“前世今生”,窺透它背后隱藏的秘密,借以解讀當代人的精神符碼。
一、微博的“前世”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①微博讓全民都參與到這種“語錄體”的對話形式中,可以說是一種全民狂歡的表現。
微博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分析,微觀指信息發布者和接受者(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這兩者是合一的),宏觀方面即傳媒本身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首先,從寫作者(信息發布者)來看,一方面,寫作者生活習慣及表達方式發生改變。當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寫作具有間隙性、突發性、(更突出的)靈感性,不再建立在大量的構思醞釀基礎上,即時即事即地的寫作成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寫作者身份的轉變。從博客時代開始,寫作者的身份更多地是向社會熱點人物轉移,而非專職作家或評論家之類。而且微博140字符的限制,使普通大眾也能成為多產的博客作家。
其次,從信息接受者來看,一方面,在內容上,受眾主流已經從讀著作過渡到讀語句……短小精悍、可消化性強、時效性和針對性強成為閱讀者對閱讀對象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無論是文藝還是科技作品,新生代受眾更習慣于直接、扼要、有個性和見解的表達方式。
可以說,接受決定了發布,但更根本的是:社會歷史的經濟發展和生活節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呼喚“微博時代”的到來。
第三、從媒體發展規律甚至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傳播的發展階段歷經口頭傳播(直接的人際口耳相傳)——印刷時代(報紙、書籍等)——電子時代(廣播、電視等)——網絡時代,這一發展過程趨向傳播內容更廣泛、傳播方式更迅捷的目標。一方面,傳媒信息的接收面越來越寬泛,從身邊群體到四海五洲;另一方面,傳媒信息的平臺卻越來越集中,從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平臺到把整個地球村都融合在某一個信息交互平臺之內。
綜上可知,微博正是一個收集了最大范圍信息來源的高濃縮性交互平臺。它的吸收性強,輸出功率也大,也正是它本身的高集中性,才使得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作為分散的個體,能得到最快捷的信息發布或收集的方式,還有寬廣的視野。
二、微博的“今生”
2006年Twitter的出現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一個叫微博的小小世界里。截止2011年4月,Twitter注冊用戶達1.75億,每天發布的微博達1.55億條。國外Twitter的“大紅大紫”,令國人蠢蠢欲動,各種微博網站紛紛興起。易觀國際CEO于揚將國內微博行業的發展比喻為正處于往上爬坡的階段。在他看來,互聯網化和泛媒體化的趨勢開啟了第一代博客的應用,而互聯網持續的高滲透率以及當下媒體消費者也是媒體生產者的理念,催生了微博這種新生平臺。
可以從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兩種哲學思潮的角度,比較新浪和騰訊這兩大熱門微博,借以解析現今我國微博存在的兩種模式。簡單地說,現代主義解構顛覆傳統,后現代主義解構顛覆現代主義也顛覆一切。反映在網絡技術上,則可以說明web1.0精神和web2.0精神,也能說明新浪和騰訊的各自特點和理念(當然,現在新浪和騰訊也在互相靠攏)。
網絡傳媒也有兩個極相似的解構階段:互聯網一誕生(web1.0)就解構了傳統的被神化了的權威性和統一信仰體系的結構性(特別是在政治話語和文學話語方面),但與此同時也建立起來了這些解構者(社會精英,包括思想文化界和新銳行業甚至娛樂界等);而web2.0時代,就是全面的去中心化和草根性,分散和個體化越來越突出,解構一切同時激發一切,每個人都是信息中心,每個個體得到全面延伸。
從這個角度看,新浪推崇的“名人效應”是web1.0時代的思想,他們試圖在微博中建立中心。新浪微博上的名人數量和名人活躍度都明顯強于競爭對手,明星策略幫助新浪微博放大了人氣,提升了關注度。新浪網利用新浪博客推廣上的直接經驗來推廣微博,成效驚人。
而騰訊更接近web2.0時代的思想,沒有中心,每個人都是自足的個體。騰訊微博堅持自己的平民化取向,不以名號招攬用戶,更多地用近鄰傳播的方式積聚社區性用戶,這種穩重且有長遠計劃的理念將慢慢顯現其巨大潛力,而且也與Twitter-開始提倡的平等對話策略相一致。
從twitter的發展現狀也可見微博的精髓不是新浪式的名人效應和信息發布,而是平民式的傳媒體驗和良好的互動關系。所以說,當今我國微博更應該朝著平民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用戶間真正的平等對話,而不是名人引導話語權、控制話語權。
三、微博心理
通過對微博“前世今生”的解讀,我們了解了微博的由來,以及現階段的發展狀況。我們再探討一下造成這場浩浩蕩蕩的“網絡圍脖”現象的深層次心理因素:當代人為何如此熱衷于“織圍脖”,通過“織圍脖”他們是否給自己織就了一個心靈的“圍脖”。在這么一個微博“圍城”里,無數人來來去去,留下自己的腳印,寫下自己的心情,通過這些表面的喧囂,我們真的看到了人們真實的內心嗎?
1、圍觀心理
微博之所以火,是其自身的優勢和外在技術促成的,但真正讓微博持續火爆的原因,是中國人的圍觀心理,微博實際上就是網絡圍觀。中國人向來有看熱鬧的心理,網絡更是圍觀的絕佳場所,在這里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特別是微博的技術要求不高、可操作性強,更利于人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擔心可能產生的后果,所以我們看到了一起起網絡圍觀事件。圍觀效應,既可能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凝聚起足以與強大的公權力博弈的民意,也可能像勒龐筆下描述的“烏合之眾”那樣,成為他人言論的傳播者和盲從者。
2、后現代心理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后現代主義思潮出現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并通過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和大眾傳播媒介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思維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第一,反叛心理。后現代主義文化批判和超越了現代主義,進一步向著兩個極端發展:一極朝著更為激進的方向邁進,以先鋒藝術的精神體現出對傳統文藝和現代經典的徹底反叛;另一極則面對整個被商品化了的社會,朝著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邁進,追求大眾性、平面性、游戲性、娛樂性。微博正是誕生在后現代主義的時代背景之下,它以短小精悍的語言,實踐著后現代主義文化對傳統和經典的反叛——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平民和莎士比亞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這一點導致大量原創內容爆發性地被生產出來。
第二,碎片化、零散化的生活“鏡像”心理。后現代主義致力于打破整體性觀念,以解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以零散化、邊緣化、多元化、不確定性來取代整體性。微博本身就屬于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它的草根性更具有親民色彩,三言兩語的“語錄體”形式也呈現著后現代所特有的碎片化、零散化的特點。微博的內容既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涵蓋性,又體現片段化、無序性和隨意性。微博上的內容都是“博主”根據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而寫,人們圍觀這些事件,能在一定程度上與作者產生契合,對方就像鏡子一樣映射著自己。
第三,游戲沖動的心理。商業化浪潮已席卷今日的中國,人們生活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之下,社會如同一個被高度機械化的工廠,每個人成了工廠里的員工,也導致席勒所說的感性與理性的分裂。而要使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統一,就需要游戲沖動將其結合在一起。強調社區化和互動性極強的微博讓我們看到,在物質化機械化的喧囂中,有一種傳媒方式重新讓我們感到了輕靈的思想互動和別樣輕松的生命活力。在微博王國里,每個人都從工作的重壓之下解放出來,將自己的過剩精力傾注在能帶給內心自由和愉悅的只言片語里,使博友們體驗到在虛擬的環境里與自身觀念的契合,通過瀏覽、發表、轉發博文,在對象上找到人性的象征,把自己得到的兩種沖動平衡的體驗投射到對象上去。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微博的信息傳播方式,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于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它是一種裂變傳播。②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大,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但也正因為此,微博存在如何平衡即時性和權威性的問題。中國最早的微博——“飯否”,其興盛和關閉也折射著微博發展特別是在中國的窘境,不得不面臨的博弈。因此微博是一個多面的棱鏡,帶給人們的影響必然也是多面的。微博正以其“微力”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微變革”,帶人們進入一個全新的“微時代”。至于這場“微熱”能持續多久,能多廣和多深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則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l
②http://news.sina.com.cn/c/2011
-01-16/004821821740.shtml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