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影響下,新媒體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新媒體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其成果,更在實踐中給予了其有效的指導。
【關鍵詞】新媒體 媒體研究 綜述
如今是一個科技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帶動著新媒體如火如荼的發展,新媒體更是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直以來,新媒體都是在關注與熱議中前行。2010年,新媒體的發展更是迎來了一個新的契機。而關于新媒體發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也在2010中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在繁華的背后也出現了不少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2010年,新媒體的研究主題主要是集中在三網融合、微博、網絡管理以及移動傳媒等方面。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是也為新媒體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媒體的定義
關于新媒體的準確定義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比較流行被大眾所接受的定義就是:新媒體是利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并通過寬帶局域網、衛星、無線通信網以及互聯網等途徑,及電腦、數字電視、手機等終端設備,向大眾提供各種信息與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態。
鳳凰媒體總編輯吳征認為:新媒體是一種相對于舊媒體的說法,新媒體有它專屬的特征,首先它具有消解力量,能消解國際之間、產業之間、社群之間的邊界,也能消解信息傳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中國人民大學的匡文波教授認為:新媒體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它嚴謹的官方稱呼應該是“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新媒體具有高度的互動性,且是以數字化作為技術支撐的。新媒體的新是表現在時代上以及國界上的。根據這一定義,可以將新媒體歸為三類:網絡類、移動類以及數字廣播電視類。雖然關于新媒體的具體定義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是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在媒介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新媒體所帶來的一些相關問題也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思考,成為了媒體理論研究領域的探討熱點。
二、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作為媒體領域一種新的技術,它有與眾不同的特點:①新媒體是向人們提供一種個性化選擇的服務,另外新媒體是以數字化作為技術支撐;②具有交互性、復合性、集成性等;③新媒體打破了傳播上的時空限制,傳播模式多樣化且具有互動性。
三、新媒體發展趨勢
有研究者認為,新媒體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公眾的需求,而發展的核心是技術的更新。雷璐榮在《簡述國內新媒體研究的現實呈現》中說到我國新媒體研究存在以下發展趨勢:①研究內容豐富化,各部分所占比例趨于平衡;②研究方向切合實際,開始由理論走向實踐;③研究方向和傳播實體的發展方向趨于一致。2010年的新媒體研究也開始注重利用實證的方法對某些理論假設進行驗證,這對新媒體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在新媒體發展趨勢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媒介的融合與轉型。在這個創新的年代,新媒體激活了媒介生態,媒體領域發生著一場變革。報業更是利用該契機入主新媒體。但是據有關專家介紹,大部分媒體在融資后并沒有真正地從戰略高度與品牌角度進行運營,而是把擴張資源與進行行業整合作為目的。就目前新媒體研究趨勢來看,在理論方面還沒有太多的創新結P1JZLts+gKY/XEVuTCw/PA==果出現,因此這就對具體實踐的指導產生了局限性。
四、新媒體研究
1、新媒體技術研究:集中在微博、移動智能終端設備
2010年新媒體研究相對于2009年,更集中在微博、手機媒體、網絡等方面。技術是新媒體發展的核心動力。2010年的新媒體在技術方面又有新的血液注入。不少研究者在對2009年新媒體技術進行回顧的同時對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也給予相當大的關注,而Web3.0更是使得新聞傳播媒介有了巨大的改革。
在微博方面,彭蘭認為社會網絡是微博的基礎,話語權力是微博傳播的關鍵點。喻國明認為嵌構性是微博的基本邏輯。不少學者認為互聯網將會改變競爭、合作在新媒體產業的格局,移動網在新媒體領域的運用發展是一種具有探索性的服務與產業。李良榮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為傳媒業帶來深刻的變化,以往的媒體在互聯網時代也在不斷進行觀念轉變。蔡雯認為在新的技術以及新的媒體基礎上,新聞編輯在發生重大變化,更注重全景式的新聞報道,新聞媒體也可以主動開放參與式的新聞節目,或是建設獨立性的參與式新聞網站。
2、新媒體的社會影響:與公眾關系更加深入
隨著時代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對相關產業造成了壓力,另一方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獲取信息渠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有研究者發現新媒體在社會實踐上,在人們認知事物最初形成及時記憶,使記憶短暫化和行動隨意化。在時間結構上,移動媒體則重構了時間順序,進而影響社會時間。新媒體是以關系作為主體,建立一個關系主導型的產業模式。
有研究顯示,人們普遍認為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在內容方面、表達方式上、形式創意方面都要更勝一籌。有研究表明,手機短信傳播更是鞏固了大學生之間的社會關系,但是卻有礙于其他方面關系的發展。有研究者認為,新媒體能夠重塑階層。新媒體的發展對不同階層的群眾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研究者曾用定量的方法發現網絡能更多地代表社會中間階層的民意,但是在代表農民階層民意方面仍是有欠缺的。
3、新媒體制度研究:治理理念的變化,治理模式的改革
2010年的新媒體在網絡的利用方面占有很大的成分。網絡的有效管理對于新媒體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程曼麗認為,新媒體的發展是不可逆的,因此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方式與手段去管理;陳力丹認為在網絡管理方面,不應該將網絡視為對手來管理,而應將其視為能夠發揮政府功效的最佳場所。在網絡管理方面,我們應該采取合作態度,加強各方面的協作,建立一個完整的規制體系。媒體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它不能單獨決定對媒介制度是起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
我國政府應該在網絡管理方面建立合適的制度,并保障網絡一定的自由性與開放性。2010年新媒體最熱議的話題就是是否應該將互聯網中網絡價值中立運用到移動互聯網上。移動網絡頻譜的有限以及技術的局限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有難度,更復雜。對于網絡管理,我們需要從管理主體到管理模式上一系列全新的改革以使得網絡輿論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維護好互聯網中的節點,減少易受“感染”的節點,降低感染指數。我們要將對互聯網的管理置于整個社會大系統中去。
4、新媒體的理論研究:多視角多透視多方法
2010年,新媒體作為我國傳播領域的研究熱點,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有研究者認為互聯網已不再是單一的內容平臺,關系作為新的血液注入到新媒體另有研究者認為新媒體;研究不應僅局限于技術范式的研究;還有一些研究者從研究方法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研究,用實證方法證明了新媒體的影響力日漸加深。新媒體的研究在國外也取得很好的成果。我們國家應該多向西方國家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2009年新媒體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對新媒體的傳播機制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的研究更為深入,新媒體研究在我國傳播學研究中地位也日顯重要。
5、新媒體法律監管研究:健全法律制度,普及法律意識
關于新媒體法律監管在2009年研究的并不多,有價值的成果更是不多。在法律方面,新媒體主要是集中在其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方面。2008年,我國第一次運用新媒體來轉播奧運會,這也是對版權保護的一個全新的挑戰。研究者以及法律人士對新媒體的有關法律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不同的新媒體類型提出了相應的法律政策,在法規風險以及法律法規方面有了創造性的進展。
新媒體的法律監管既要有宏觀的角度又要有微觀的角度,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規要考慮到下層群眾,弱勢群體等,新媒體要反映弱勢群體的心聲,抵制外界誘惑,謹防道德缺失,避免新媒體陷入道德危機中。
總之,作為我國近幾年傳播學研究的熱點——新媒體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熱捧,在技術、產業發展方向等各方面都得到很多研究與探討,為我國新媒體的理論與實踐發展都帶來重要的影響。同樣在其不斷的研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也亟待我們去解決。但不管怎樣,對新媒體的研究為傳媒領域帶來了新的資源并促進該領域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新媒介的2010:趨勢與關鍵》[J].《中國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