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的誕生為發展公益事業提供了新的平臺,微博過億的用戶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合力,聚焦某項公益活動。本文以新浪微博為例,分析其公益發展模式,并指出“微公益”監管面臨的困境,以期其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微博 微公益 新浪微博
微博,Web2.0時代又一個創造性產物。繼飯否、嘰歪、嘀咕等國內第一批微博網站之后,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在中國掀起“微博浪潮”,網易、騰訊、鳳凰紛紛宣布加入微博大軍,儼然已成百家爭鳴之態。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場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微革命”。
微博填補了互聯網時代大量資訊量化分享的空白,能反映社會變革過程的實質。微博傳播的迷你性、即時性、碎片化以及互動性、草根性,在短時間內吸引了過億的用戶,這其中包括大批的藝人、企業家、記者,各地的政府部門、檢察機關、報社電臺、企業、甚至是學校也開設“官方微博”。在看似虛擬的“微觀世界”中,微博形成了一種糅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信息渠道的“微傳播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小型公益機構在“微時代”的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微公益”已經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2011年4月15日,新浪財經聯合中國旅游地產服務集團在海南舉辦的“微博之夜——微改變 博公益”公益酒會上,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說“微博的出現,把每一個人心里面的善心、愛心、責任心、陽光的一方面給激發起來了。一方面是激發起來,一方面是匯集起來。所以,微博的發展最關鍵的是代表了這個時代變革、前進、發展的方向。”①
一、低門檻下的主動出擊
博客的誕生,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個發布新聞的平臺,傳統意義上的博文在作者點擊發布之后,需經過網站編輯的審閱才有可能被放置到博客網站首頁,獲取更多的關注量。而微博作為互聯網的一項及時應用,其發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到用戶終端,尤其是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傳播的效率極大提升。
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公益組織或是組織公益活動的個人必須將自己的新聞信息以簡短扼要的形式主動發布。可是,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的傳播,又使每條信息很容易被淹沒在新一輪的信息洪潮之下。有統計顯示,一條微博的壽命平均在12小時左右。于是,不斷轉發成為公益組織延長其信息壽命的重要方式。
在發布自身信息并盡力延長其壽命的同時,通過評論、轉發他人或組織機構的公益信息、甚至是“私語化”信息等在線互動也是提升自身識別度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可以看到,在新浪微博的公益圈中,一些中小型的本土NGO在線互動相當頻繁,營造出抱團做公益的積極氛圍。更有專門發布NGO招聘信息的官方微博,每天整理發布各類NGO的招聘需求,線上線下相結合,整合專業的資源、人才和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NGO在現實中的發展。
二、受眾越加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哈佛商業評論》在2009年曾經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Twitter九成的帖子是由一成的用戶提交的,與雙向溝通的Facebook相比,Twitter更像是由少數人主導的“廣播站”。②在中國,情況也極為相似。新浪微博與人人、開心等社交網絡相比,信息的雙向流通似乎呈劣勢,它沿襲了新浪博客的路線,走“名人微博”、“精英化”模式,力圖以“明星效應”在短時間內聚集人氣。姚晨、李開復、李承鵬、潘石屹等均是此中熱門人物。然而在“輿論領袖”的高效信息刺激之下,越來越多的草根用戶在微博中樹立起自己的主體意識,并不僅僅滿足于簡單接受所謂“意見領袖”的信息。
新浪微博在2010年底延續到今年的“隨手拍”系列一直是網絡熱門話題。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今年1月26日,微博“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注冊建立,里面有70多個孩子的照片,開博當天粉絲過千。隨后的三個多月里,細心的網友將全國各個角落拍下的乞討兒童的照片匯集到該微博,并標注拍攝時間、地點及孩子的相貌和穿著特征,并轉發給相關的警方、媒體、志愿者。分散在全國的過億微博用戶不斷轉發,提供線索,多名乞討兒童獲得救助。在微博時代,圍觀成為一種力量,當鼠標被更多的人點下時,微博也正在發揮著無法想象的作用。
除了這個引起媒體和社會廣泛關注的案例,每天在新浪微博上演的公益事件不計其數。也有不少公益團隊就是在微博上誕生的,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梁樹新的微計劃團隊便是一例。2010年12月,梁樹新成立微計劃團隊,一開始的定位是依托網絡平臺專注于助學,后來發現很多好的NGO、公益個體仍缺乏創意,于是“微計劃”轉而定位為Web2.0時代的創意公益組織。從“鉛筆換校舍”、“蛋生萬物”到“紅板小學免費午餐計劃”,均在微博上吸引了大批具有公益責任意識的網民。
三、公益監管成為新困境
“微公益”作為微博發展中的從屬產品,自然也會受制于微博本身的缺陷。從飯否、嘰歪、嘀咕到新浪微博的發展實踐可以看出,不管這些微博網站的核心業務有何不同,只要是屬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形式,讓用戶自我生產內容,就無法避免監管問題。募捐形式在“微公益”中屢見不鮮,大多以支付寶為交易平臺,這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募捐者或是募捐企業、機構的信譽,一旦出現冒名或虛假的募捐信息,微博作為信息平臺并不能承擔責任。
作為一個新生的概念,“微公益”在法律上仍是一片空白,陷入模糊地帶。由于個人沒有募捐資格,不能發起公募,所以“微公益”行為只能看作是社會上的互幫互助,而慈善管理方面的規范只針對有公募資格的機構。于是,一些在微博上成立起來的公益團體紛紛尋求線下資源,想迅速成立具有法定公募資格的機構或是基金會,實現轉型。
然而,能夠在微博中引起廣泛關注的公益團體仍是少數,網民如何辨別真假公益,保持“微公益”健康的形象和發展勢頭,是當下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摸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①《潘石屹:微博平臺反映時代變革和發展方向》,http://news.dichan.sina.
com.cn/haikou/2011/04/16/304250.html
②《Twitter日發帖數突破5000萬條
遠超去年同期》,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0/0223/A20100223612986.shtml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本科生)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