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它不只是消極地反映社會,體現公眾的集合意識及其傾向,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社會,反作用于人們的思維活動與行為方式。網絡輿論成為整個社會輿論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神圣職責,也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內容之一。事實上,網絡媒體一出現就承擔了這種不可推卸的使命,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把輿論監督開展得有聲有色。關于網絡輿論監督的雙重作用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本文也對網絡監督的這種雙重性作一論述。
【關鍵詞】網絡 輿論監督 雙重性
一、網絡輿論監督概述
中國互聯網已普及十年,但發展速度和影響卻讓人不能等閑視之,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年里,網絡輿論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展現了獨特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在南方大雪災和“5·12”地震中積極奔走,在北京奧運圣火海外傳遞受到干擾時聯手護衛,在西方媒體歪曲報道西藏事件時進行有力還擊。我國網民為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爆發的力量之強大,令世界震驚,西方媒體也感嘆:“不怕主流媒體,就怕中國網民?!?br/> ?。ㄒ唬┚W絡輿論監督的內涵
網絡輿論,是指公眾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方式,對某些公共事務或焦點問題所表現出的意見的總和。本文所論述的網絡輿論,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網絡新聞中所反映出來的輿論傾向,簡稱“網絡新聞輿論”;二是以BBS論壇、博客等為平臺呈現出來的網民對社會上人和事的看法,簡稱“網民意見輿論”。
(二)網絡輿論的影響力
1、多種傳播渠道使網絡信息有擴張效果。網絡媒體改變了單一的線性傳播模式,可以使用多種傳播方式來豐富信息內容。
2、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使網絡信息具有催生效果。網絡信息的制作與傳播速度快,網絡新聞使新聞從“幾小時前”到“幾分鐘前”,再到“幾秒鐘前”及至即時性。網絡借助于傳統媒體的影響,使新聞信息效應不斷提升,衍生出來的后續新聞信息又成為網絡媒體的新聞來源。這樣周而復始的互動和融合,使網絡信息有催生效果。
二、網絡輿論監督的雙重性
(一)網絡輿論的特點
網上輿論的形成受重大新聞事件影響明顯,往往受到突發性新聞由頭的引發,具有爆發性、自發性和透明性的特點。
1、爆發性。由于網絡媒體傳播速度極快,一有消息很快就會擴散開。例如,去年“3·14”事件發生后,網上的輿論如同洪水爆發。一夜之間,國內各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的論壇上,出現大量網民對以達賴為首的西藏分裂分子的憤怒聲討和對西方不實報道的強烈不滿。
2、自發性。由于互聯網是開放的,因而網上的觀點和意見一般出自個人,當相似的觀點和意見在交流中取得一致,會激起更大的輿論支持,最后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
3、透明性。網上的輿論還具有透明性的特點,那就是網上的意見完全是公開于網上的、直觀的,不是隱藏在大眾中的隱形的輿論意見。
(二)維護正義的“尚方寶劍”
網絡媒體是可以形成輿論壓力的媒體,當國內外大事發生時,能快速地形成輿論,并對當事方形成壓力從而糾正違反社會公德和道德的言行,維護社會正義。因此,網絡媒體成為民間發聲、吶喊的重要渠道。網絡媒體發揮積極作用的例子數不勝數。在2008年歲末,“周久耕”這個名字迅速躥紅網絡,他有關“延伸查處低價銷售房產的開發商”的言論,曾一度引起全國數以千萬網民的一片聲討聲,網友通過“人肉搜索”查出了他抽高檔香煙,戴貴重手表,開名牌汽車的種種奢華行為。面對眾多網友的指責,事隔18天后,這位“說風涼話,抽天價煙,戴名牌表”,被網友冠以“史上最牛房管局長”的人,終被網絡輿論“拉下馬”。
?。ㄈ樗麨榈摹盎焓滥酢?br/> 1、網絡傳播的特點帶來負面影響。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使網民能夠在虛擬世界里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意愿。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人在網上不負責任地發表措辭偏激、披露隱私的不良言論,宣揚暴力、色情、迷信、賭博等有害內容,更有甚者,通過網絡散布謠言,謾罵攻擊他人。網絡輿論極易成為整個社會信息輿論系統的不穩定因素。
2、網絡暴力危及個人隱私。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主要表現為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過激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甚至引發犯罪。2009年《法制與新聞》第4期有一篇報道,標題是《“人肉搜索”助紂為虐 大學女生殞命校園》。主人公周春梅是河南科技學院服裝表演系一年級的學生,因提出和男友林明分手而遭男友記恨。周春梅切斷與男友的聯系,懷恨在心的林明在網上發帖稱自己是一打工仔,無償資助貧困女生周春梅上學,而周在考上大學后卻忘恩負義,現在自己已身患白血病,懇求網友熱心相助,使其在生命最后一刻見女孩一面。這篇沒有經過任何考證的帖子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短短幾天時間里,熱心網友號召“人肉搜索”。很快,周春梅的學校地址、聯系電話等詳細信息就被在網上公布出來,據此,林明輕易地找到了周春梅,并在勸說周回到自己身邊,被拒絕后將周殺害。
三、如何規范網絡輿論監督
(一)網絡輿論監督的軟肋
1、把關人的缺失。因特網上沒有絕對的控制中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設立網站或網頁。每個人發表言論都可以不受技術、文字和邏輯能力等的限制,不必擔心會被傳統媒體那樣的把關人過濾掉,在BBS、電子郵件、網上聊天等領域,版主和接受者只有在發生問題后才有可能采取措施刪除或拒收,但在此之前,那些不健康的信息就可能已經廣為傳播、“覆水難收”了。
2、假新聞充斥在網絡媒體上。網絡傳媒由于不具備傳統媒體那樣嚴格的采訪程序和編發規則,不少新聞是道聽途說或轉載來的,可信度本來就差,更有些網站出于商業利益的需要,有意編造新聞大肆炒作。也有的網民出于個人目的發布假新聞,損害了網絡媒體的形象。
3、網絡輿論監督易陷入法律侵權。侵權行為在網絡媒體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說,網絡輿論監督是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邊緣,稍微偏離,就有可能給當事人帶來傷害。
?。ǘ┰鯓右幏毒W絡輿論監督
1、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建設。專家指出,我國當務之急是握住網絡輿論監督這把“雙刃劍”的劍柄,既充分發揮其潛能又不至于讓它偏離正確方向,一方面要繼續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對該渠道加以規范,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網絡輿論監督的進一步突破。
2、構建和諧網絡空間,積極引導網絡輿論。網絡輿論自身的“雙刃劍”特性,要求管理部門在規范網絡輿論上注意把握火候,拿捏力度。
3、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維護我們的文化利益,確保我們的文化安全,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4、建立網絡信用體系,推動行業自律。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一部分,由政府為網絡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法規上的保障,將“實名制”引入網絡交易、網絡金融等網上經濟活動,對誠信行為進行必要的鼓勵。
?。ㄗ髡邌挝唬喊霾簭V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