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已經成為社會公認的最給力的新媒體之一。微博傳播所引發的倫理討論也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關心。筆者以手機微博直播“捉奸門”事件為例,分析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從傳播活動中的兩大影響要素“人”和“環境”出發,對解決手機微博傳播倫理失范現象提出見解。
【關鍵詞】微博 道德 倫理 手機微博 捉奸門
一、“捉奸門”事件回放
妻子趙庭景美將老公和“小三”捉奸在床,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第一時間選擇把此事發在自己的微博上,并持續“直播”她與老公以及“小三”之間的交鋒,而且在網上留下的姓名都是真實的。她老公并不示弱,也在自己的微博上“淡定”予以回應。事件通過新媒體平臺——微博極速傳播,廣大微友對事件予以關注、轉發、評論。事發后,好事網友對事件中“小三”展開人肉搜索,將本次事件三位人物生活真實暴露于眾。
二、對“捉奸門”事件的倫理分析
筆者在此借鑒拉斯韋爾的5W模式,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五個層面,對“捉奸門”事件進行分析。
(一)傳播主體
趙庭景美,職業油畫家,1996年開始自學油畫,2000年后潛心藝術學習與創作,認為藝術是一生的職業和追求。陳青藍,鉛筆經濟研究社發起人、理事。曾在多家刊物和網絡媒體上發表經濟學和財經評論。
1、“精英式”人物所表現出的道德矛盾。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學習藝術、向往自由的趙庭景美,并未受到中國傳統“家丑不可外揚”思想的約束,藝術家不羈和叛逆的內心促使她選擇用微博向世人展示一切。此外,“捉奸門”事件中的主人公都屬于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式”人物,其中丈夫和其本人甚至擁有高等學府清華、北大的教育背景,但他們并不能免俗。丈夫“北京陳青藍”在微博中回應該事件時聲稱和妻子“已鬧離婚一年”,可見“捉奸門”事件中的主人公家庭關系并不和諧。但一個將“法治”作為理念的鉛筆經濟研究社理事,難道不知道在婚姻存續期間法律明文禁止非法同居嗎?①這不得不令我們質疑“北京陳青藍”的道德。
2、國人隱私觀念的缺失導致個人生活公開化。“捉奸門”事件的三位主人公都是中國人,無海外留學背景。中國人有著特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尤其是在對待隱私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