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以Twitter為代表的微博在我國掀起了一股“微博熱潮”,發展勢頭強勁。本文結合筆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經歷,從傳播學角度分析由微博形成的“微輿情”,同時剖析其傳播形態及主要傳播特征,指出“微輿情”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微博 微輿情 傳播特征 解決措施
“微博”(micro-blogging)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它的出現,在給人們帶來便捷即時的信息的同時,也留給人們激烈的爭論和思考。
一、“微博”的定義及其發展概述
微博(又稱“圍脖”)是一種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與傳統博客不同的是,用戶只可以用140個字符以內的文字發布信息、表達心情,實現了一種自主、互動、簡潔、快捷的信息傳播。
微博起源于美國的Twitter網站,Twitter的英文原意是形容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它使人們的互動交流猶如小鳥一樣暢快、活潑、七嘴八舌。網站的首頁上有一句很醒目的問句:“What are you doing?”用戶可以通過三言兩語的表達,或是宣泄情緒,或是記錄靈感,抑或是自娛自樂。
隨著Twitter的走紅,國內也掀起了一股微博熱,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國內微博網站已發展至幾十家,如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門戶網站都跟進推出了微博,而且還處于繼續擴張的狀態。
二、“微輿情”的主要傳播特征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載體,已經成為民眾表達輿情的重要窗口。陳力丹認為,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①。微博輿情(微輿情)則是通過微博留言而引起公眾對新近發生的、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現實和各種現象所形成的共同意見。微輿情的特點與微博的傳播方式息息相關。微輿情的主要傳播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草根化,給沉默的大多數帶來更多的發聲機會
信息發布和傳播不再依賴于傳統專業媒體,個人可以成為信息發布傳播的主角。早在博客時代,一些博主就開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獨立發布一些社會熱點和重要信息,但就時效性和影響力來講,還是遠不及微博。與“博客”相比,“微博”是徹底的草根化。加入微博的門檻非常低,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成為其中一員,“微博”把話語權進一步下放,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達自己、呈現自己,凸顯了草根性與平民化。
微博作為自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博客精英的話語權。在傳統博客上寫作的人士,尤其是那些點擊率高的博客,往往會成為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傳播學中“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聲音強勢者越是大聲疾呼,那些劣勢者則越是沉默,呈螺旋式的擴展過程,直至社會生活中占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誕生②。這些意見領袖的觀點闡釋是通過洋洋灑灑的博文實現的,顯然這一形式將那些無法進行長篇大論寫作的人排斥在外。而在微輿情的傳播過程中,沉默的大多數有了更多的發聲機會。無論是社會精英群體,還是草根階層,大家都是在140個字符以內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處于平等地位下的意見互動,使得現實社會中精英人士所具有的話語霸權被消弱。
2、簡短寫作,快捷發布,使“微輿情”實時交互感更強
傳統的博文發布以后,要經過網站博客編輯的審閱才有可能把優秀的博文放置到網站博客首頁,博文才會被更多人關注到,除此之外,用戶只能關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而微博的發布,不但能關注到自己的好友,還能關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③,這使微博的輿情傳播具有交互性和即時性。
例如:新浪微博有“隨便看看”選項,用戶只需點擊該選項,便能關注到自己好友之外的“圍脖”們所做的更新,并且可以進行回復或轉發。這種交互性特征為公眾積極實現意見訴求注入了動力。這種表達欲與即時得到反饋的機制,使意見的表達形成了良性循環,顯得異?;钴S。
3、輿情內容的豐富多樣性
從微博輿情表達的內容來看,它具有豐富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議題的豐富多樣性。微輿情信息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和事件包羅萬象,公眾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提出新的議題。因此,微輿情涉及的內容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二是輿情表達形式和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目前公眾在微博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由地選擇表達的方式和工具,如: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還可以使用特定的網絡語言符號,加入不同的討論話題。微博的這種半廣播半實時交互的傳播機制,使得用戶自發地組成多個交流分享的小圈子,群體傳播在這里得到凸顯,同時大眾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相對被弱化,這也是微博難以進行大眾議程設置的原因之一。
4、對公共信息的關注,使公共領域得到構建
哈貝馬斯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公共領域”的概念,按照哈貝馬斯的定義,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④。傳統的博客成為話語的公共領域已逐漸成為共識,而微博的興起更是給“公共領域”這一概念帶來更為貼切的詮釋。微博給許多關心公共領域的公眾提供了更多的發言機會,加強了公眾對公共領域的關注。微博有著獨特的優勢,以及獨特的操作模式,人們在微博上以寥寥數語進行話題討論,公共領域得以構建。
三、“微輿情”傳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尷尬及解決辦法
1、“微輿情”傳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尷尬
在微博輿情有諸多顯著特性的同時,它的一些缺陷以及面臨的尷尬處境也暴露無遺。
尷尬一:“微輿情”起狂瀾,信息泛濫成災。在全民皆“博”的微博時代,其涵蓋的主題包羅萬象,由于微博在寫作上的簡便,一些真正靈感閃現的語句、有新聞價值的言語極少,更多的是嘮叨、瑣碎的小事,信息的重復與過載相當嚴重,使人們再次淹沒在網絡垃圾的汪洋之中,很難從中找到有意義的內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溝通的有效性。
尷尬二:“微輿情”呈現“群體極化”、情緒化傾向。所謂“群體極化”,是指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⑤。輿情的主體是民眾,輿情表達總是傾注了個人的情感、意志和認識等主觀性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說,網絡為公眾宣泄情緒提供了渠道,微博上的公共意見表達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體,一旦偏激的情緒或態度形成規模和影響后,很容易導致輿論失控,形成“群體極化”現象。
尷尬三:難辨輿情真偽,暗藏安全隱患。來自微博的信息,因其信息發布的隨時隨意性,沒有審核機構,沒有把關人,沒有專門機構對d9527e19c6cb768fa4fc5965442d29d8d676b5a7c352bf107fb15e9fc4135e56流言進行控制,因而面臨著“真偽難辨”的難題。微博容易成為攻擊他人、發動大規模詆毀活動的工具,或者淪為一些投機者肆意炒作、擴散謠言的工具。一個信息出來,往往淹沒在隨后蜂擁而來的信息更新中,其中難免有一些惡意歪曲事實真相者和動機不純的造謠者,這實際上暗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無形中增加了社會的風險和微博輿情管理的難度。如何保證上傳信息的真實性,如何做到去偽存真,已經成為微博運營商的另一個難題。
2、相關解決辦法
第一,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公眾自身媒介素養的培養對于微博的發展尤為重要。廣大網民應該有較強的自律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不去主動傳播違法、有害信息,在網絡社會中主動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抵制不良內容的誘惑,不隨意制造垃圾信息,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微博輿情的健康傳播離不開每位網民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它需要公眾的自覺追求與參與,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第二,加強網絡管理,完善網絡把關。微博網站應該建立一套網站系統管理辦法,加強對信息的監管力度。除了及時刪除、屏蔽有害信息以外,還應積極主動建立系統管理方法。微博網站應從信息傳輸的安全、信息存儲安全以及網絡傳輸信息內容三大方面加強技術投入,嚴格管理制度。目前,一些網站已開始著手進行管理,例如新浪微博現在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系統的管理辦法,針對某一個人做不同級別的信息發布權限處理,或者針對一個地區做不同級別的處理,另外針對關鍵字會有一些處理。⑥
第三,建立輿論引導機制。在網絡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的傳媒環境下,網絡信息交流是平等互動的,只有增強引導理念,尊重網民意見的自主性,才能獲得網民的認同。在加強對微博科學管理的同時,政府本身也應相應提升“新聞執政力”和輿論引導力,控制和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預防產生公共輿論裂變效應。政府應積極應對新媒介技術帶來的挑戰,讓微博也成為政府和公眾良性互動的平臺,疏導公眾情緒,讓謠言止于公開,進而減少輿情的負面影響,保障社會穩定。
作為新生事物,微博的出現無疑體現了時代精神和社會進步,但新興網絡互動模式的開發和出現不應僅僅只是網絡傳播技術的一次變革,它需要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在政府正確有力的制度規范引導下,充分發揮“微輿情”的自身優勢,趨利避害,以實現微輿情的良性傳播。
參考文獻
?、訇惲Φぃ骸遁浾搶W——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54
?、诠鶓c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5
?、蹌Ⅺ愘唬段⒉╇m“微”足值道爾——微博特性之淺析》[J].《東南傳播》,2009(11):154
?、苷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傳媒》[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125
?、輀美]凱斯·桑斯坦 著,黃維明 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1
?、迍⒓眩段⒉﹣砹恕穂J].《互聯網周刊》,2009(12)
(作者: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