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信產業與傳媒產業在國家三網融合的戰略部署之下呈現產業融合是必然趨勢。本文從三網融合的角度分析電信業與傳媒業在互相融合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博弈與合作。
【關鍵詞】電信業 傳媒業 產業融合
隨著3G時代的到來,隨著新的通信技術、媒介技術不斷發展與完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融互滲已經普及化。而在更為宏觀的層面上,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融合也逐漸呈現加速演進的趨勢,傳統的電信業已經開始“媒體化”進程。在國家針對廣播電視網、互聯網、電信通訊網進行“三網融合”的戰略部署與推進之下,傳媒業與電信業逐步通過產業融合的方式由各自獨立的產業狀態發展為大媒體產業,同時在此過程中充滿沖突與合作、被動與主動、競爭與聯姻。
一、從現代性視角看產業融合的必然性
電信業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以電報業的出現為標志。作為信息論和通信原理核心理論的香農·韋弗數學模型,自1949年發表后被學者引入傳播學領域,至今仍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縱觀電信與傳媒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過程,二者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傳媒業獨立發展階段(1045年—1844年),電信、傳媒產業分離發展階段(1844年—1990年)和電信、傳媒產業融合階段(1990年至今)。其中以互聯網進入商用領域的1990年作為分離與融合的階段節點。
雖然電信業與傳媒業在上世紀90年代才正式邁入融合的發展進程,但早在1922年便有電信企業參與廣電媒體。當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就開辦過廣播電臺。可以說一部電信技術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傳播技術發展史。可以預見三網融合、產業融合是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事實上,現代化背后是經濟利益的強力驅動,不論是電信還是傳媒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和保持長期競爭優勢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現代化促使產業間的邊界日益模糊、消融,最終形成相互交融的關系。
二、電信業與傳媒業的博弈與競爭
1990年以后,互聯網進入商業領域,電信網絡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傳輸媒介。雖然在這個階段電信的角色只是為網絡媒體提供傳遞(或接入)服務,但已經顯露出欲從傳輸媒介變成大眾傳播媒體的野心,而隨著電信運營商們逐步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電信網絡便開始具備信息內容的整合和發布能力,電信業不再甘心僅僅充當“輸送管”的角色,他們均朝著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方向轉型。
對于傳媒業而言,電信業無疑是新的強勁競爭對手。以手機為例,其最初的通信功能已經逐漸演變為附屬功能而退居次要地位,相反讀報、瀏覽圖書、觀看視頻或數字電視、上網等新功能成為消費者的“新寵”,使用電信網絡的手機縱貫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甚至出版產業,成為最集中、最普及的移動媒體終端。面對電信行業強大的用戶規模、雄厚的資金支撐、先進的技術保障,傳媒業似乎稍顯底氣不足。
三網融合使得廣電運營商參與到跟電信運營商的直接競爭當中。2010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明確了廣電和電信運營商的業務相互進入的范圍。首先,符合條件的廣電企業可經營增值電信業務、比照增值電信業務管理的基礎電信業務、基于有線電視網絡提供的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數據傳輸增值業務、國內IP電話業務。IPTV、手機電視的集成播控業務由廣電部門負責,宣傳部門指導;其次,符合條件的國有電信企業在有關部門的監管下,可從事除時政類節目之外的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制作、互聯網視聽節目信號傳輸、轉播時政類新聞視聽節目服務,以及除廣播電臺、電視臺形態以外的公共互聯網音、視頻節目服務和IPTV傳輸服務、手機電視分發服務。在三網融合試點方案中,廣電企業獲批開展有線互聯網接入、數據傳送及IP電話業務,這預示著未來在家庭市場方面,每一個家庭可能只會選擇廣電或電信運營商其中之一。
由于跨行業的運行商加入,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另一方面,IPTV、手機電話這種最有增長潛力的收費項目的播控權仍由廣電部門掌握,用戶端、計費、版權等管理權也歸屬于廣電,足見國家政策對廣電業的傾斜以及電信業在爭奪控制權的博弈中作出的讓步。當然,平衡也是需要納入考慮范疇之中的核心標準,因此,試點方案又規定“在用戶端和計費方面,廣電可以和電信合作開展”,這是為雙方利益取得一定平衡所作出的安排。
三、電信業與傳媒業的融合和聯姻
雖然三網融合涉及到部門利益調整、業務融合、產業鏈整合等一系列問題,試點方案只是漫漫征途中邁出的艱難一步,在實行過程中也困難重重。但是從現實來看,電信產業與傳媒產業的融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現階段,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并不是三網融合的核心指向,更重要的是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其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形成無縫覆蓋,業務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應用層上趨向使用統一的IP協議,在經營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朝著向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媒體化、個性化服務的統一目標逐漸交匯在一起,行業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漸趨向統一。①
(一)技術融合
技術進步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或服務的技術路線,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動力。不同產業之間的創新技術擴散導致技術融合,從而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傳統的電信、廣電業務使用的是互相獨立的技術,不同的電子通信服務各自形成通信鏈,某一類通信和內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網絡和終端之間傳送。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各種文字、圖片、聲音、圖像都能夠轉換成數字形式通過同一個終端顯示,這是技術融合的前提條件。
(二)市場融合
信息傳播技術的融合促成電信業與傳媒業突破原來的產業邊界,兩種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互滲與交叉。“我們已看到上海文廣與上海移動的合作、上海電信與新華社的合資、中視網絡與中國網通的聯手……。電信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僅有競爭更有新的經營形式和服務內容。”②具有數億用戶的、大眾化的、商業化的電信網絡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有待深入開掘的市場。
(三)業務融合
基于技術的共同平臺,電信和廣電業均在原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開發出新的業務,擴展和延伸產業鏈,電信業繼續發展其在語音傳輸方面的優勢,同時向視頻通信等寬帶業務發展。廣播電視部門則將數字電視、高清電視、數據傳輸與電話業務作為擴展領域。
就業務層面的最終目標而言,電信服務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通過任何方式找到別人進行通信聯絡和溝通。而傳媒服務的最高境界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通過任何方式獲得任何內容的傳媒信息。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電信業所進行的主要是點對點的信息傳播,而傳媒業進行的主要是內容對人的信息傳播,在未來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信息業務與服務已經跨越了產業分立的界限而逐漸趨向融合。③
(四)企業融合
技術融合、市場融合、業務融合最終的執行和實施都需要落實到企業層面。企業融合往往以收購、兼并等形式來體現。在產業融合的情況下,企業融合更多的通過多樣化兼并來體現。即使其業務呈現多樣化,不同的業務仍是在同一運作平臺上開展,比如電信公司各種融合業務的基礎平臺離不開電信業的傳統網絡平臺,傳媒企業也離不開新聞信息傳播網絡和新聞信息服務消費客戶群。④企業融合所產生的可能性結果之一就是大媒體集團的產生,包含了電信與傳媒的雙重業務身份的新角色。
(五)管制融合
我國廣播與電視由國家廣電總局監管,而互聯網和電信網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廣電總局負責內容制作和審查發布,信息產業部負責管理內容的傳輸,管理體制的分立導致雙方在融合之路上并未形成合力,這就從體制上決定兩方成為獨立的利益集團。在這方面,美國已經形成對電信通訊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實行三網統一的管制體制,這三種信息傳播網絡都統一歸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管理,未來我國也可以借鑒類似的方法進行管制融合。
總之,電信業與傳媒業的有機融合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存儲、數據處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寬帶數量的不斷增加,成本不斷降低,三網已經具備融合的實力,它們將以技術融合為平臺,以市場融合為路徑,以業務融合為條件,以管制融合為方向,逐步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融合。
參考文獻
①劉伯濤,《三網融合為通信業注入新活力》[J].《電信網技術》,2010(8):58-61
②沈永言,《電信媒體化: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J].《衛星與網絡》,2006(4):58-60
③付玉輝,《試論電信業與傳媒業的融合和結構轉型》[J].《國際新聞界》,2006(3):66-69
④陳力丹、付玉輝,《論電信業與傳媒業的產業融合》[J].《現代傳播》,2006(3):28-3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