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的出現不僅僅是傳播手段的變革,它同樣也是實現民眾話語權的“助推器”。因為民眾話語權的實現要考量到民眾自身的話語權實踐熱情、國家的包容力以及渠道的表達力度和暢通程度,而微博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恰好滿足這三個方面的要求,所以民眾網絡話語權的實現將會借此獲得新的助推力。
【關鍵詞】微博 話語權 話語實踐
網絡的互動性打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給予民眾更為自由的發表言論的機會,在多種聲音的交匯中,“話語權”格局被更改,傳統的“話語權壟斷逐步消失”。①而twitter出現后,微博風潮隨之而起,使話語的平權化理念植入人心,人人都可以借微博的力量發表言論,隨時、隨地且不受任何限制。“就像在twitter的發明者杰克·多爾西斯眼里,‘twitter的氛圍感更強,你基本上是在一堵墻上涂寫,如果誰想看,就可以看到。’”②這種形式上民主恰恰是話語權實現的助推器,再配合著國家的包容力和民眾的話語權實踐熱情,微博將成為民眾網絡話語權實現的關鍵節點。
一、微博形式的自動力
彭蘭教授指出微博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微博形式的自動力。③微博不是博客的縮小版,它是形式上新的突破和解放。在考察話語權的實現過程中,形式帶來的深刻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微博的字數是“微”的核心。140個字符的限制降低了發言的阻力,任何人都不必顧忌言論的邏輯性、合理性和價值,可以用最簡單的話語盡情的表達,日常化成為微博交流的主基調。其次,微博“允許人們通過它實現跨Web、IM(QQ,MSN,Gtalk)、手機短信等方式進行溝通。換言之,一部手機在手就可以隨時跨越不同網絡進行交流,讓想說點什么的人,可以暢所欲言。”④因而,技術的推動力將微博變成任何人隨時隨地發表意見的媒介形式,正是這種技術的平民化特征,讓參與網絡言論成為可能,微博的出現激起了民眾的參與熱情。
博客興起時也曾引發民眾表達的熱情,但這種表達僅限于跟帖,是就“言”而“論”,因為“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妝后的表演,博客創作需要考慮完整的邏輯,這樣大的工作量對于博客作者成為很重的負擔。”⑤相反,微博這種新興的媒介傳播形式再也不是權威和專家的講壇,而是廣大民眾的“茶館”。有了與特權平等的交流空間,也就意味著民眾將有可能重新奪回失去的話語權。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培愛就指出,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眾的表達門檻,隨著微博的流行,話語權分流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原本單純的信息受眾搖身一變就成了傳播者。⑥
微博技術的發展對于人類傳播活動的影響無疑是革命性的,但是技術并非起決定作用,話語權的實現并非是簡單的話語平臺建立就可以解決的,“還取決于傳播制度、傳播控制者、傳播使用者、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眾多變量的組合情況。”⑦
二、國家的包容力
微博時代的來臨,為網絡化民主言論的形成提供新的土壤。政府以何種態度面對新興的言論表達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網絡話語權的實現程度。因為任何的傳播活動都在國家的控制力范圍內,如果某些言論超出一定范圍,勢必會對國家、人民的生活帶來危害,所以國家和政府網絡對話語權的拿捏,完全可以通過對微博這種傳播形式的態度中體現出來。
微博的形式是借由twitter拷貝而來,我國政府目前對微博給予了很寬松的政策。例如兩會期間,微博就成為部分委員代表曬提案、表見解的平臺。⑧實際上,微博本身的特性并非完美無缺,因為其缺乏有效的把關人控制,信息的傳遞往往不加驗證,流言蜚語漫天飛,配合著微博的特性——信息同步更新,信息的流傳速度呈幾何級增長,一旦有危害國家的虛假信息傳播,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預計的。基于安全的考慮,政府應該采取某些措施對微博加以管制,然而國家和政府卻沒有遏制其發展。這是因為政府一方面希望微博這種新形式可以成為民意表達的平臺,期冀民眾在發牢騷、閑聊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對國家、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也希望微博的日常化交流能拉近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成為更為重要的對話渠道。而這種包容力的連帶效應就是進一步激發了民眾的表達欲望,就這樣在不知不覺的意見交流中,網絡話語權逐步由政府向民眾傾斜。
進一步說,權利由政府“下放”到民眾,不僅意味著意見表達的自由度提高,同時也意味是民眾地位的提升。按照福柯分析,影響、控制“話語”運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權力。“話語”與“權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⑨
三、民眾的話語實踐熱情
民眾的參與熱情是話語權實現的基礎。微博的出現,激發了民眾網絡的表達熱情。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有選擇的使用傳播工具,是為了滿足其自身的某種需求。微博便捷性、簡易性打破了傳統表達的瓶頸,信息的自取性排除了一切冗余的信息,平臺的開放性讓網絡暢游變得毫無障礙。總的來說,微博滿足了網民的公共信息獲取、自我記錄與表達、自我形象塑造、接近名人⑩等多種需求,這是以往的傳播工具所不具備的,也是微博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微博上的閑言碎語很容易讓網民產生對微博的依賴,增加微博的粘滯性,繼而時刻將自己的情感、言論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表達由喜愛變為習慣,延續了網民的表達熱情。
總而言之,微博的出現對于網絡話語權的實現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契機,不論從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制度的約束來看,微博正在積極吸納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在某種程度上,微博正在將話語權重新釋放到民眾的手中。
參考文獻
①劉正榮,《“人人即媒體”與大眾傳播要素的質變》[J].《國際新聞界》,2007(4)
②郭亮:《微博將帶來什么》[M].中國工商聯合出版社,2010:10
③⑩趙金、羅會祥、劉興亮、彭蘭,《微博預測》[J].《青年記者》,2009(11)
④趙戰花、來向武,《微博客對新聞信息傳播的影響探析——基于Twitter.com》[J].《理論導刊》,2010(4)
⑤賈云峰,《微博的興起與科技時代的媒介創新》[J].《中國傳媒科技》,2009(12)
⑥《微博開啟民意表達新方式》[J].《新聞記者》,2011(1)
⑦劉學義:《話語權轉移——轉型時期媒體言論話語權實踐的社會路徑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99
⑧陳彬,《微博閃亮登上“兩會”舞臺》[N].《科技日報》,2011-03-140(10)
⑨王治柯:《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82
(作者: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