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博弈論的視角出發,通過對《申報》的言論和史量才的辦報活動進行梳理,考察民國時期報人辦報活動與政府言論政策的博弈進程,探究民國時期民營報人和報紙的生存狀態。國民政府在與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郵”和“暗殺”為手段卻未達到目的,而史量才則通過個人活動和《申報》的言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聞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博弈 史量才 國民政府
史量才是民國時期的“報業巨子”,關于史量才及其經營的《申報》的研究一直都是新聞史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學界有“談舊中國報紙必談《申報》,談《申報》必談史量才”①之說。對史量才及其辦報活動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從新聞學的理論角度和報刊經營管理的角度來進行解讀。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史量才及其辦報實踐來進行歷時性考察,而忽略了對其所處的時代及當局政府言論政策大背景的考察。
鑒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割裂報人辦報活動與當局政府言論政策相互關系的不足,本文提出在博弈論的視角下考察民國時期,報人辦報活動與政府言論政策的博弈進程。通過對《申報》言論和史量才的辦報活動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探究其在國難深重的19世紀30年代初的辦報活動和策略。本文還希望在民國時期的經濟、政治等大背景下來探究民國政府統治下民營報人及報紙的生存狀態。
一、博弈論視角下的新聞史
博弈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理性決策人之間,為達到某一目的而進行的決策選擇過程。博弈論(game theory)假定要做出決策的各利益方都是理性與智性的,為了使利益雙方或多方在競爭活動中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最優化的策略與行動。從博弈論的廣義思想出發,來探討新聞傳播領域中,如何把握新聞活動的規律,有學者稱之為“大博弈的思維觀”。②將博弈思維作為指導理論研究的窗口引入到新聞學研究中,有助于擴展新聞學的理論視野。
民國時期,政治言論是報紙品格最重要的體現,言論也是報紙最能觸動當局敏感“神經”的利器。有影響力的報紙采用何種言論政策,對國民政府產生何種影響,國民政府針對這些言論采取何種策略回應;雙方的博弈如何進行,所采取的策略對時局的影響如何……這些都是需要在博弈論的視角下關照的問題。
二、民國政府與報人的博弈
博弈須有規則,政府與報紙和報人的博弈也要遵從客觀規律與規則。國民政府與史量才既需要相互認同各自的存在和影響力,又要維護各自的利益和價值。一方面,史量才在承認國民政府的現有統治的前提下,通過《申報》發表抗日民主言論,以此來影響國民政府的政治進程。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攝于由《申報》引來的巨大輿論壓力,通過收買、恐嚇等手段對報紙言論進行鉗制,維護其統治權威。
1、“九一八事變”后的轉折
“九一八事變”后,《申報》改變了先前保守的政治態度和單純的營業性質,旗幟鮮明地要求抗日民主。事變后,《申報》如實報道了由于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沈陽陷落的情況,并連續發表時評指出“應為維護國家維護民族,而作自衛之背城戰”的主張。同年12月20日,《申報》獨家發表了其他報紙避之不及的《宋慶齡之宣言》,對鄧演達在被國民黨殺害等一系列事實作了連續報道。1932年,史量才推出《申報》二次創業計劃,吸收了黃炎培、李公樸、陶行知等民主人士參與到辦報中來。正是在與這些進步人士的接觸過程中,史量才逐漸樹立起了他本人和《申報》的正義形象。
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國民政府沒有余力應付《申報》要求抗日民主的言論,再加上此時的史量才和《申報》言論并沒有直接影響到國民黨的統治權威。因此,國民政府選擇“容忍”的策略,一方面在輿論表面順應民心,另一方面也借以顯示出其所謂的新聞自由。
2、“一二八”事變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上海人民全力支援奮勇抗日的十九路軍。《申報》連續發表社論,充分發揮輿論的動員組織作用,由此開辟了《申報》史上的“黃金時期”。日軍在太倉瀏河大規模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淞滬,《申報》連續發表時評陳述此事。作為“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的會長,史量才堅定地支持抵抗日本侵略的強硬政策,并向勇敢保衛上海的第十九路軍捐獻巨額軍餉。
《申報》的激進言論和史量才的抗日活動,使得國民政府陷于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3月底,國民政府召開“國難會議”,邀請史量才等眾多“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的會員參加,以此來表明抗日態度和決心。在確認不能取得什么民主權利的情況下,史量才等毅然發表聲明,謝絕赴會。事后,針對“國難會議”提出的“綏靖、救災、御侮”三項議案,《申報》連續發表時評加以駁斥,向國人揭示了國民政府的虛偽和獨裁。
3、“禁郵”事件
1932年6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圍剿”。《申報》連續發表三篇題為《剿匪與造匪》的時評,指出“政治黑暗如此”,“舉國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政治不清明,民生不安定,雖十次武力圍剿,亦必無功。”與以往的一般批評不同,三論《剿匪與造匪》激化了《申報》與國民政府之間的矛盾。7月初,南京發生“中大學潮”,進一步激怒了國民政府當局。至此,《申報》開始被“禁止郵遞”。
面對令其措手不及的“禁郵”策略,史量才進行了回擊。他首先采用普通郵寄的辦法將幾萬份報紙化整為零寄往外埠。同時,派人去摸清蔣介石的意圖。經過疏通,國民政府提出《申報》“解禁”的三個條件:一是《申報》改變態度;二是立即辭退黃炎培、陶行知等;三是國民黨中宣部派員指導。史量才接受了前兩條,斷然拒絕了第三條,否則寧可停刊。國民政府也作了妥協,以《申報》辦理第一和第二項條件為前提,恢復《申報》郵遞。
《申報》的辦公地點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