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記者從入門到成為一名成熟的記者,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本文作者從自己的經驗感悟出發,論述了比較學習法對記者的功效:師法強者,事半功倍。
【關鍵詞】新聞 記者 比較學習法
新聞有學,新聞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實踐學,對記者尤甚。同一個新聞事件,同一個新聞人物,不同的記者采訪后,報道方式不同,風格各異,效果也大不一樣。有的作品讓受眾喜聞樂見,有的平淡無奇,枯燥無味,形同“八股文”。新聞記者需要不斷地充電,補充經濟、社會、科學、政治知識,以及新聞采訪、寫作、攝影、編輯等等新聞專業知識,努力實現從記者到成熟的記者,再到“名記者”的轉變。記者的學習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本人從事新聞工作16年,深深感到記者在學習中,必須巧用、善用比較學習法,這樣可以師法強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較“經典”,向大師取經
與其他科學相比較,新聞學出現的時間并不長,新聞學形成學科的時間就更短。但新聞學是一門實踐的學問,歷經數年,新聞史上出現了成百上千的“名記者”“名編輯”,出現了無數堪稱經典范文的新聞作品。這些“經典”給后來的記者提供了采訪的方法、寫作的方式。記者在學習中,不可忽略這一“富礦”,要反復地研讀、琢磨,會獲益匪淺。
2010年9月,筆者采訪了永州市糧食局退休職工蔣孔吉,他8年扶助4個貧困村脫貧致富。幾天的相處,4個村莊的實地查看,群眾的訪談,蔣孔吉8年的足跡逐漸被還原,他的事跡和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但是蔣孔吉的事跡畢竟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執著的堅持和奉獻。如何在作品中還原人物,讓讀者見到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蔣孔吉?動筆之前,筆者又翻讀一遍“經典”,尋找凸顯人物的報道方法。蔣孔吉讓人感動的是什么?是他的精神。正如他在日記中寫道,“工作是有年限的,為人民服務是沒有年限的。為黨工作是幸福的,為人民服務是快樂的,我要把這種幸福和快樂延續到生命的終點?!边@種精神是我們的主旋律,但也正在缺失。筆者仔細研讀經典后,找到了適合的表現手法,學習郭梅尼的通訊寫作方法: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及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內心精神,展現人物的靈魂。這篇名為《扎根大地不老松——記市糧食局駐東安縣溪源村工作隊隊長蔣孔吉》見報后,贏得了讀者的贊揚。有讀者通過論壇評論說通過通訊看見了蔣孔吉,看見了高尚與無私。普通的人生,只要有信仰和堅持,也可以創造出奇跡。記者筆下的蔣孔吉不是面目模糊,僵硬和模式化的先進人物,而是一個內心有堅持,外在卻很隨緣的老好人。這篇稿件被評為2010年度湖南省地州市報好新聞一等獎。蔣孔吉本人也入選了2011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二、與其他媒體、其他記者比較,找出自己的優缺點
當前是信息社會,一條有價值的新聞,往往不會只有一家媒體,一個記者前來采訪。各媒體側重點不同,各記者采訪途徑和寫作風格不同,往往對同一事件的描述也大有差異。這種時候,運用比較學習法,對記者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非常有利。
2010年9月10日下午,湖南永州祁陽路段發生一起車禍,一輛QQ車翻入路邊水塘,一家5口生命危在旦夕。危急時刻,路過的中國銀行祁陽支行行長蔣軍林跳下水塘實施營救,救活3人。筆者獲悉這一消息后,立馬趕往祁陽,采訪與蔣軍林同行的同事、事發現場、出勤民警、還在住院治療的獲救人員,并采訪了蔣軍林本人。9月13日,《蔣軍林:水塘里的救援》刊發在《永州日報》上。筆者也成為采訪蔣軍林救人事件的第一位記者,但不是采寫稿件最好最成功的記者。盡管稿件最終獲得了2010年度湖南省地市州報好新聞一等獎。但筆者在看了中央臺和湖南日報社對蔣軍林的采訪后,慚愧不已。覺得自己的采訪功夫和組織稿件的功力與那些記者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比較稿件的過程是一次極好的學習過程,讓筆者獲益不少。
“沒有親眼目睹事故發生,現場也沒有其他人,僅僅是瞥見馬路對面渾濁水塘中露出的兩個小車輪,似乎還在轉動——是剛落水的,還是以前的事故?是疾馳而過少管閑事,還是緊急停車查看究竟?
千鈞一發間,中國銀行永州市祁陽縣支行行長蔣軍林做出的選擇是:緊急剎車,自己一個箭步從2米高的路基上跳進水塘救人?!?br/> ——這是2010年12月6日湖南日報《中國銀行祁陽支行行長蔣軍林水塘中勇救5人》,稿件的開頭一段,一上來就緊緊吸引了讀者,扣人心弦。比較之下,筆者的稿件開篇就顯得平淡無奇了?!?月10日下午3點30分,中國銀行祁陽支行湘M24168小車從祁陽前往冷水灘。行駛到322國道116公里處,司機蔣茂松放慢了車速,“前面水塘里可能翻了一臺車!”“停,停車!”行長蔣軍林喊道。
下車一看,一輛紅色的小車屁股翻轉現出水面,車轱轆還在轉動,水面攪動出層層波浪?!败嚴锟赡苓€有人?!笔Y軍林迅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水面渾濁,看不清水里情形。水塘有多深,車里又有幾個人,情況怎么樣?一無所知?!熬热艘o!我下去,你在堤岸上接應。還有,記得報警!”他踢掉鞋子,跳入水中。”
此外,湖南日報的記者通過“生死之間,奮不顧身的一跳”、“無悔抉擇,救人哪能瞻前顧后”、“本色人生,平凡人的不平凡”三個小標題串聯全文,不僅僅記錄了蔣軍林救人事件,還描述了蔣軍林此人,展露了他的精神世界,揭示他救人絕非一時之舉,而是多年為人的一貫承襲。文后的“記者手記”《人性的力量》“不一定是救人英雄犧牲了才讓人感動。在這起救人事件中,身為銀行行長的蔣軍林,當機立斷、見義勇為,展現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力量,也帶來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結局?!献诱f過,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性本善,每個人都向前邁出一小步,對整個社會來說,就將前進一大步。”更是點睛之筆,揭示了小事件中蘊藏的大道理。彰顯了主旋律,讀來令人心曠神怡,擊節贊嘆。
三、編前與編后相比較,從閱評中比較作品的得失
一篇新聞稿件出爐要經過采訪、寫作、編輯的過程,刊發后還有可能得到新聞閱評員的點評,積聚了群眾的智慧。編輯是對新聞稿件的“二次創作”。一篇稿件經過編輯之手,稿件有些什么變化,有哪些刪減和結構的調整,記者可以從刊發稿與原稿的比較中學到怎樣精煉稿件,怎樣提煉報道主題……筆者還喜歡研究編輯對整個版面的處理,從他們對新聞所刊發版面來看出這條新聞的價值。
新聞閱評是對新聞宣傳準確、及時、有效的評論。新聞閱評員大部分是由離退休新聞工作者和專家組成。新聞閱評會對近期媒體的輿論導向、重大報道、輿論監督、熱點引導、法律法規、宣傳藝術、技術要則、報道注意、名牌欄目和板塊等進行點評。這種點評有時會具體到一篇稿件。仔細琢磨新聞閱評員的點評,哪怕是對其他媒體宣傳欄目、節目板塊、其他稿件的點評,對記者確定采訪報道方向和提升采訪技巧,寫作方法也都大有裨益。
?。ㄗ髡撸河乐萑請笊缬浾撸?br/>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