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對浙江省16家縣(市)區域報中的5家進行調研,歸納總結了制約其發展的主客觀因素,如報業集團和當地黨委雙重領導體制未能良好運作、人才儲備問題日益顯露、財政依賴使報業失去了活力和競爭力等,并從報業定位、經營管理等方面,探索縣(市)區域報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區域報 發展策略
2010年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提出今后10年“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的目標,要求基本實現報紙每千人日130份以上??h(市)區域報作為以紙質媒體為傳播手段的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在2003年全國報業整頓改革后,進入了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階段。筆者走訪了浙江省多家縣(市)區域報,進一步了解了浙江省縣(市)區域報在脫離行政資源依靠、面向市場,按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報的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探索區域報的發展獻上拙見。
一、制約浙江省縣(市)區域報發展的主客觀因素
雖然浙江省縣(市)區域報不乏有發展的步伐穩健、守地如磐,甚至是跳躍式發展的。但有相當一部分縣(市)區域報的“邊緣化”、“四面楚歌”和“維持運轉”的局面是不爭的事實。在筆者有選擇性地走訪了浙江省現有的15家縣(市)區域報中的多家之后,歸納若干制約其發展的主客觀因素。
1、報業集團和當地黨委雙重領導體制未能良好運作
一方面歷史慣性和地方媒體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地方黨委對縣(市)區域報的繼續領導;另一方面一些縣(市)區域報不希望失去當地財政的支持和政策有利于報社的傾向,也希望受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庇護”。
2、人才儲備問題日益顯露
近年來浙江各縣(市)區域報采編人員的學歷層次不斷提高,但同時,存在的隱憂也不容忽視。人才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從業人員學歷水平有待提高,缺乏高端人才。與國家、省市級媒體相比,浙江省縣(市)區域報報業人才劣勢比較明顯。例如《浙江日報》新進新聞采編人員60%以上都具有碩士學位,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新聞系和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占絕大部分。第二,面臨人才流失和引進人才困難的雙重危機。一些擁有自主經營權的報紙用人機制靈活,經常用高薪、解決事業編制等辦法從縣(市)區域報挖掘人才。以《義烏商報》為例:目前報社仍然沿用按廣告總額的15.38%提取獎金分配制度。這個分配方案有利有弊,開始實行之初是利多弊少,但到現在則是弊多利少。為此,一些報紙難以走出“流失——引進新人——培養——再流失”的怪圈。
3、當地經濟狀況對縣(市)區域報發展的影響
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城市化程度制約辦報規模。第二,產業結構制約廣告經營收入。如紹興以紡織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且輕紡業非直接消費品,投放廣告的價值和意義不顯著,這就影響當地媒體《紹興縣報》的廣告投入。反之蕭山地區經濟結構多樣且合理,當地媒體《蕭山日報》的廣告客戶資源就豐富得多。第三,市場化程度制約報業多元化經營。浙江省各縣(市)區域報都已意識到開展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性,并紛紛提出構想或嘗試付諸于實踐。
4、財政依賴使報業失去了活力和競爭力
筆者走訪了浙江省多家縣(市)區域報,發現仍有不少報紙盡管已經不再是黨報性質,但依然享受當地財政的經費支持,報社的經營也依然沿襲舊制,始終邁不出改革舊制、獨立參與市場競爭、尋求自主發展出路的步伐。
5、“業域”思想陳腐,地域觀念頑固
現代報業經營中,一些大的報業集團已經在延伸產業鏈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而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浙江的縣(市)區域報也享有依托報業向相關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但受傳統“業域”范圍認知局限的影響,浙江省絕大部分縣(市)區域報還未曾認識到相關產業給報業發展提供的潛在商機,還沒有跳出原有的報紙經營范圍,因而即便有發展,其發展程度也非常有限。
二、縣(市)區域報的發展趨勢和策略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統籌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以自主知識創新的能力為發展動力,使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審視傳媒環境變化,明確報紙定位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對經濟生活進行了調整,使得報業環境也發生了變化??h(市)區域報面臨著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日益突出?!读x烏商報》和《蕭山日報》的成功定位能帶來一些啟發。《義烏商報》的著眼點是充分利用本地商貿優勢。而《蕭山日報》定位的核心目標是牢牢抓住本土讀者。縣(市)區域報轉型后,如果不發揮貼近性優勢,將一無所長,難以在報業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蕭山日報》在如何把報紙辦出特色上,提出了“立足本土特色、做強做大新聞、辦精辦活副刊、突出服務功能”的思想。
2、強調“讀者”為本,做強本土新聞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因此,一方面在輿論宣傳上應當毫不松懈,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民主的訴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群眾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都發生著變化,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報社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的需求,用人民群眾的方式,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在這方面, 《紹興縣報》按照辦成以縣域為中心的區域性都市報的定位進行新一輪改版:無論是版面編排設計,還是報道視角的轉變,都引入都市報的辦報理念、采編手段,圍繞“貼近決定影響力”,做強本土新聞、經濟新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報紙的版式、內容都有了新的起色。改版后的《紹興縣報》,把“貼近決定影響力”的口號印在報頭上,這不僅是樹起了辦報理念的大旗,更是自我加壓,敢于讓讀者對照“貼近”來進行評論的舉措。
3、實現多元化經營,突破廣告瓶頸
在新的形勢下,報業的發展要以報業延伸產業的擴展來盤活區域報業的產業鏈條。從縣(市)區域報報業發展的長遠利益來看,突破單產業支柱,開拓延伸產業以開辟新的市場,是縣(市)區域報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浙江省已經有多家縣(市)區域報開展了多元化經營業務,如《永康日報》與《金華日報》的發行合作,《瑞安日報》承接《錢江晚報》分印任務,《東陽日報》進行整體打包經營、成立《東陽日報》有限公司等等。這些積極嘗試與探索,都是非??上驳?。然而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是縣(市)區域報業發展的第一要務,同時必須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做強做大報業經濟。
4、融合新媒體,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傳統主流媒體對新媒體的認識經歷了如下變化:新媒體初始期,普遍持質疑態度;新媒體成長期,普遍持觀望態度;新媒體發展期,普遍持“融合和發展”的思路。顯然,我國傳統主流媒體在與新媒體的融合中已由被動轉向主動,全媒體概念已被廣泛接受。作為最貼近百姓民眾的縣(市)區域報為如何走全媒體之路做了不懈的努力。譬如,絕大多數的縣(市)區域報已經實現了數字報,只是在怎樣利用傳統媒體的核心優勢,怎樣與新媒體實現真正有效的結合,形成有機的互動和補充上仍需繼續努力。當然這其中也不乏開拓者和已經嶄露頭角的佼佼者。如《蕭山日報》在現有的基礎上,準備用3年的時間,努力實現全媒體采編、全媒體經營、全媒體管理的戰略轉型,按照全媒體的架構,全面進行組織結構、內容生產、傳播方式、營銷整合、技術構成、管理體制等方面的轉型,這無疑能夠為下一輪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張蘇敏,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蔣榮民,杭州新聞廣播主任記者)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