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新華網的王家嶺礦難報道與BBC的智利礦難報道,從敘事學角度分析兩者在敘事視角和敘述對象層面上的不同,發現BBC礦難報道的敘事視角富于變化,敘述對象多元;而我國礦難報道則存在敘事視角缺少變化,敘述對象單一的問題。希望在此基礎上為媒體的礦難類災害性報道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礦難報道 敘事視角 敘述對象
礦難報道是較為常見的災難性報道。目前關于礦難報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媒體在礦難報道中的角色缺失;二是運用框架理論來分析礦難報道的議題分布、對礦工的報道視角等,發現礦難報道存在的問題;三是關注政府權力控制與媒體公正追求之間的相互作用,試圖從政府與媒體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媒體公正追求得以合理化;四是追溯我國礦難報道的歷史,從中發現我國媒體對于礦難報道的歷史變革,指出我國媒體關于礦難的報道在時效性、信息公開程度、人文關懷等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步。
總結以往研究發現,一方面較少有研究將國內外媒體的礦難報道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對目前礦難報道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采用框架分析、輿論引導、媒介角色等視角來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用新聞敘事學的角度去審視礦難報道,選取新華網對山西王家嶺礦難事故的報道和BBC關于智利礦難的文字報道作為樣本進行對比,分析對國內外媒體礦難報道在新聞敘事的視角和敘事對象的不同之處,從而為我國媒體的礦難類災害性報道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樣本選擇
在樣本來源方面,本文選取新華網和BBC作為研究樣本來源,由于兩者的新聞報道在國內和世界范圍內均具有相當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具有代表性。新華網對于王家嶺礦難的報道和BBC對智利礦難的報道,二者都是礦難事故報道,內容均涉及礦難發生、救援過程和救援結果,加上王家嶺礦難和智利礦難最終以救援相對成功結束,新華網和BBC對此均以正面報道為主,新聞報道立場相對一致,因此具有可比性。
經統計,新華網對于王家嶺礦難的文字報道共有36篇,BBC智利礦難專題網頁上的文字報道共46篇,由于礦難報道的持續時間不同,因此選擇文本時根據其報道時間及重要程度進行篩選后獲得到文字報道各30篇作為分析樣本。
二、敘事視角分析
敘事視角是指敘述者觀察和陳述故事的角度,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作者和讀者的心靈結合點,是作者把他體驗到的世界轉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①對敘事視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外視角和內視角、單一視角和多元視角等。②就新聞敘事而言,由于新聞應如實全面地傳播信息并客觀地報道事實,新聞敘事視角應選擇全知視角和外視角。③
本文通過所選取的新華網和BBC的報道,從全知視角、“戲劇方式”敘事視角、外視角與內視角等敘事視角進行分析。
1、全知視角
所謂全知視角,即敘事者無固定視角。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全視角就意味著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描述。
在礦難發生初始,新華網和BBC均采用了全知視角來進行報道。在“安監總局和山西全力組織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搶險救援”和“Chile mine collapse traps 34 miners”兩篇報道中,都是對礦難情況的總體描述。不同之處在于新華網的敘述方式主要使用了諸如“記者了解到……”這樣的語句,情境帶入感不強,主要在描述新聞場景時起到“承接”的作用。而BBC的報道則通過采訪不同人的敘述親身經歷,并以身處智利的記者的感受作為結尾,來介紹礦難的方方面面,既加強了新聞的真實感,又使受眾從文本中獲得新聞場景再現的畫面感。
從兩篇報道的對比可知,當媒體的礦難報道在涉及礦難事件內容覆蓋面差異不大時,要使報道獲得更多注意力,可以采用全知視角,在保證新聞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上增加事實細節和人物感受,匯總各個方面信息,從而使報道更為生動全面。
2、“戲劇方式”敘事視角
所謂“戲劇方式”視角,是新聞敘事視角所劃分出來的其中一種,指的是“作者只對自身所看到的新聞人物的外部言行進行敘述”,就像戲劇一樣,觀眾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并通過人物的外部言行來了解人物內心的思想活動。”④
縱觀新華網對王家嶺礦難的報道,發現從礦難發生到救援結束時間段內的30個研究樣本中,除了2篇報道(如《救援者:希望站在井口迎接兄弟們歸來》)采用“戲劇方式”敘事視角外,其余均采用全知視角來進行報道。反觀BBC對智利礦難的報道,如“Celebrations as last trapp-
ed Chile miner is rescued”這篇報道中插入短小新聞“At the scene”,描述受困礦工的救生艙從地底出現情景、香檳及智利國旗等意象所展示出的歡慶氣氛,以及受困礦工的家人的激動反應。讀者通過這種“現場式”描寫隨著記者的視角的轉移去發現和感受現場人群的行為及心理。因此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戲劇方式”敘事視角的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報道中加入現場記者的所見所聞是在全知視角下進行報道的方式之一,如BBC在“Chile's trapped miners told rescue could take months”、“Chile begins drilling mine rescue shaft”等五篇報道中均采用了這樣的手法,有的將現場記者的敘述單獨列在正文旁邊,或標明“at the scene”(在現場)等字樣。此外,有些報道在描述了事件相關的主要群體外也將現場記者作為在全知視角下關注的對象進行報道。
從上述BBC“戲劇方式”敘事視角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來看,“戲劇方式”敘事視角為新聞報道在內容呈現上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對自身所看到的新聞人物的外部言行進行敘述,達到全知視角與“戲劇方式”敘事視角有效結合,使新聞報道在角度和方式上實現創新。
3、外視角與內視角
新聞敘事中的外視角是指故事敘事者與故事本身沒有任何聯系,即觀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外。而內視角是指故事敘事者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和立場來敘事,其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即觀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內。⑤
新華網的報道為了顯得客觀公正,在所選擇的文本中沒有采用內視角的敘述方式,均采取外視角來進行敘事。如“山西省長王君5日在王家嶺煤礦事故搶險救援現場說,經初步核查,5日救援人員在井下發現幸存者103人,加上4日晚救出的9名被困人員,事故生還者可能達到112人。”這段文字主要是借助政府官員角度來說明目前的救援情況。而BBC對智利礦難的報道則是將外視角與內視角結合起來,如從礦工親屬奧馬爾視角的新聞敘事:“我剛離開醫院,等著希望聽到父親今天就可以出院的消息。父親剛做了手術,他的牙齒出了一些問題。……父親現在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他的精神很好,但他急著想出院,因此看起來沉默而又焦慮。……我們的生活——礦工親屬的生活——從事故以來發生了改變。父親和32名親屬都遭受了苦難,并且將繼續經歷事故所帶來的變化。”
BBC的這篇報道來自受困礦工親人的日記,首先從外視角——兒子的視角介紹受困礦工父親住院時的健康狀況,接著從內視角——生活因礦難而改變的礦工親屬的身份講述。相較于其他局外人的轉述,內外視角結合更能強調敘述對象的主體性,讓讀者更真切的體會到當事人的心理狀況。
三、敘述對象分析
敘事對象實際上是新聞寫作者為讀者提供的一個框架,即其希望讀者看到什么,不希望讀者看到什么,從而影響讀者的關注焦點。
從選取的文本中分析得出,新華網和BBC對政府的態度和采取的行動都很關注,使用了大量篇幅來記錄官方的發言與行動。但新華網對王家嶺礦難的報道,其敘述對象主要是政府官員、救援人員,很少把敘事目光集中到受困礦工及其家屬,更很少提及礦場的所屬單位。這一點反映了新華網希望讀者關注政府如何有效地進行救援,構建出的是政府與救援人員如何珍視生命的圖景。反觀BBC對智利礦難的報道,其敘述對象則更為多元,包括了來自政府、受困礦工家屬、受困礦工、救援人員、礦場主角度的敘述。通過對智利礦難報道的分析發現,隨著事件的推進,新聞報道的敘述對象呈現出與之相適應的側重點。如在礦難剛發生時,主要集中對政府和受難家屬的報道;隨后將目光集中在礦場主的反應和救援工作上;當救援工作取得進展時,又將焦點聚集到受難親屬和受困礦工上。這些都反映出BBC對于災難報道不同階段不同關注焦點的較好把握。
敘述對象的多元化不僅讓報道顯得客觀、公正,更能讓報道承載更多的信息量,方便讀者從各個角度去看待災難事件。加上敘述對象的多元化也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關注新聞事件主體本身,體現了媒介的人文關懷。
結語
通過對新華網的王家嶺礦難報道和BBC的智利礦難報道在新聞敘事視角和敘述對象層面的分析比較,發現新華網對王家嶺礦難的報道存在敘事視角缺乏變化、敘述對象單一的問題,導致新華網的報道盡管不斷在強調受困礦工的生命安全,過于強調救援如何努力,但在專業主義和人文關懷上略顯欠缺。因此,媒體對礦難類災難性報道可以從敘事角度和敘述對象上進行調整進而更好地呈現多視角報道,在提供受眾綜合全面信息的同時豐富內容表現手法,關注新聞事件主體,展現媒介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①②④曾慶香:《新聞敘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27、129、133
③何純,《新聞敘事的視角與聚焦分析》,《求索》,2006(2)
⑤李英,《中美國際新聞的敘事學分析——以“英伊水兵事件為例”》,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