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紐約時報》在奧巴馬第一次訪華期間涉華經濟報道為樣本,對樣本進行內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體塑造了怎樣的中國經濟形象。
【關鍵詞】中國經濟形象 《紐約時報》 奧巴馬訪華 經濟報道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紐約時報》在2009年奧巴馬第一次訪華期間的涉華經濟報道,了解西方主流媒體塑造了怎樣的中國經濟形象,有利于中國更好地進行對外傳播。
本文采取內容分析法,選擇2009年11月10日至11月23日(即奧巴馬第一次訪華的前后5天)《紐約時報》網站上的所有報道,以“Obama's visit to China”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從所得28篇報道中剔除與中國經濟內容無關的報道,共得樣本12篇。
《紐約時報》在報道中選擇的有關中國經濟的議題和報道的傾向性,都會影響中國經濟形象的建構。因此,本文具體分析樣本的題材、議題以及傾向性,進而得出研究結果。
二、西方媒體呈現(xiàn)的中國經濟形象
(一)中國經濟形象框架
1、報道數(shù)量和題材。就報道的數(shù)量而言,28篇中有12篇涉及經濟報道,應該說《紐約時報》對此次奧巴馬訪華報道的重點之一是經濟。其中訪問前5篇,訪問中4篇,訪問后3篇,而訪問前的新聞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以及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貨幣政策、中美貿易等問題,在訪問前就突出了此次經濟報道方面的重點內容,為報道定下基調。
就報道的題材而言,《紐約時報》多采用長篇報道,多為評論和解釋性報道,二者均為5篇,都占到了總數(shù)的41.67%,而單純的消息報道所占比例很小,12篇中僅有2篇,占總數(shù)的16.67%。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紐約時報》追求盡可能詳細地將中國的經濟形象展示給外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紐約時報》注重言論以及深度剖析,給報紙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2、報道傾向性。對于奧巴馬初次訪華的中國經濟形象的呈現(xiàn),《紐約時報》以中性報道(5篇)和負面報道(6篇)為主,分別占到了41.67%和50%,而正面報道則很少,12篇中僅有1篇。
其中,訪問前的5篇中有3篇為中性報道、2篇為負面報道,訪問后的3篇中有2篇為中性報道,1篇為負面報道,由此可見,訪問前和訪問后主要是中性偏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