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對《陜西日報》2003至2010年來有關農民工報道的內容分析,從報道版次、選用體裁、報道題材、報道立場等方面考察《陜西日報》農民工報道的特征。研究發現報道數量顯著增加,報道體裁多樣化,在對農民工形象建構方面發揮了正確的輿論導向,但多從政府的視角審視農民工現狀,忽視了農民工自身的聲音。
【關鍵詞】內容分析 農民工 媒介形象 《陜西日報》
一、研究目的
“農民工”問題是近幾年來學界研究的焦點,但大部分研究被社會學領域囊括,包括農民工的邊緣群體角色分析、農民工的權益保障、農民工的教育與管理、農民工的社會心理分析等,包含了農民工問題的各個方面,但把農民工置于大眾傳媒中進行考察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對農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非常有必要。
為了使本次研究更加客觀公正,研究對象選取基于以下幾點:《陜西日報》作為中共陜西省委機關報,是較權威、發行量也較大的綜合性日報,在陜西省具有較高權威性和影響力;同時陜西是全國的勞務大省,《陜西日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民工的報道情況。
二、研究方法
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陜西日報》的全部報道以“農民工”為關鍵字進行標題檢索,數據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共得到276個樣本,最早的文本是2003年11月25日《欠薪民工可申請法律保護》。采用標題檢索是出于對媒體新聞報道規律的遵從:記者往往把最重要的新聞價值要素放在標題中。根據研究目的,對每個文本按照發表時間、版面、報道傾向、報道主題四個方面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三、研究結果
1、發表時間
通過研究國內媒體對農民工報道的總體趨勢發現,2003年國務院對農民工問題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和通知。如表一所示,《陜西日報》關于農民工的報道也是從2003年開始的,2006年是一個轉折點,報道數量增加至50篇,2007年是報道的高峰期,2008年和2009年有所減少,2010年只有17篇。這種變化是和國家對農民工的關注與政策密不可分的。
2、版面位置
《陜西日報》版面較多,名稱較繁雜,為凸顯數據統計的特征,在實際統計時對一些版面合并同類項。具體分為:“重要新聞”包括要聞、時事新聞;“地方新聞”包括陜北觀察、陜南瞭望/民生·政策、天天西安、市縣新聞、關中直擊/民生·政策、三秦新視野;“科教文衛新聞”包括科教新聞、工交新聞;“生活周刊”包括圖片新聞、陜西地產、百姓心聲。
從2003-2010年《陜西日報》關于農民工報道版面統計的數據來看,農民工報道在重要新聞版面中所占比重最大,數量為123篇,占44.6%,其中在要聞版出現122次,時事新聞版出現1次,足以證明農民工報道的重要性;其次是地方新聞版,數量為35篇,占12.7%,這一版主要針對陜西各市縣的農民工;工交新聞版,數量為26篇,占9.4%,報道多是關于農民工的生活工作;綜合新聞版,數量為16篇,占5.8%;農業新聞版和法治社會版,數量均為13篇,各占4.7%;新聞調查版,數量為10篇,占3.6%;財經新聞版,數量為7篇,占2.5%;在科教文衛新聞版和文化娛樂版出現次數相對較少。
在《陜西日報》“關注全國兩會”的專題報道中,對農民工的關注比重很大,這表明媒體對農民工的關注和我國政府對農民工的制度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農民工問題仍然是關注的焦點。這些報道都以客觀公正的視角審視農民工的生存和處境。
3、報道傾向
從表二可以看出,《陜西日報》對農民工的報道,正面和中性占絕對優勢,占總報道的99.3%,這表明農民工的素質和專業技能在逐步提升,對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農民工的生活、工作狀況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4、報道題材
筆者把《陜西日報》關于農民工報道的題材分為以下幾類:流動現象及其研究、生活工作狀況、安全事故、政策法規、工資清欠、違規犯罪、教育培訓、子女教育、春運/其他交通、與城市和市民關系、權益維護、社會幫助、突出人物、民工工會、民工就業等。
從統計數據來看,關于“農民工”的報道主題以政府為農民工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最多,數量為75篇,占27.1%;其次是農民工就業問題,數量為30篇,占10.9%。多數報道顯示出在國家和政府的幫助下,農民工已經具有專業的職業技能,農民工的“就業難”問題有所改善;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和工資清欠的報道數量各為25篇,占9.1%,這說明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問題還是普遍存在;其中農民工中突出人物的報道共有12篇,占4.3%,主要反映農民工的好人好事。有關社會幫助農民工的報道共17篇,占6.2%;有關農民工違規犯罪的報道0篇。
5、體裁分析
從表三可以看出,《陜西日報》農民工報道體裁多樣化,己經達到9種以上。體裁的多樣化既反映該領域的報道價值高,也告訴我們這類報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成為新聞領域的富礦。在農民工報道的總數中,消息體裁占到了55.0%。超過半數份額的消息,加上同樣注重時效性的圖片報道,將近占總數的67%,足見農民工報道的時效性比較強。鑒于消息文字簡約、直陳其事的特點,數量多少還可以反映一類報道的信息量大小。一般來說,消息越多,信息量越大;評論是媒體引導輿論的最常見方式,《陜西日報》在對農民工進行報道的過程中也積極運用評論來引導輿論,在數量上占到了9.8%,足見對此類言論的重視程度。
結語
從《陜西日報》農民工報道內容分析的結果來看,該報的農民工報道存在以下特點:
1、從內容上看,《陜西日報》以對制度和政策的報道為主體
《陜西日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首要任務是通過新聞報道,及時、準確、全面地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在對農民工的報道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即報道內容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對推動各地農民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從作用上看,《陜西日報》發揮了良好的輿論導向作用,并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做出了努力
《陜西日報》按照一定的社會價值標準,選擇、評價新聞事實,對影響人們對農民工的看法,起到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陜西日報》關于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報道也相對較多,說明《陜西日報》在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3、缺陷與不足
《陜西日報》關于農民工的報道中,較少出現農民工自己的聲音;相對于消息和通訊題材來說,評論性、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較少,而這些正是一家媒體深度的重要表現。
本文只是從內容分析的角度淺談媒介對農民工的形象建構,理論依據略顯單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①陳紅梅,《大眾媒介與社會邊緣群體的關系研究——以拖欠農民工資報道為例》[J].《新聞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