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運用二維測量框架理論,對2010年4月至11月《紐約時報》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進行統計分析。本文分析其時空框架的構建及變化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紐約時報》 上海世博會 二維測量框架理論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也是由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①上海世博會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契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趨向一體化,全球信息化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帶來國際傳播的空前發展。根據擬態環境理論,媒介對受眾了解客觀世界,尤其是無法直接接觸的事物時,具有重要意義。《紐約時報》作為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其報道的中國形象具有典型意義②,它如何報道上海世博會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認知,研究其報道情況有助于我國媒體提出應對之策。
一、二維測量框架理論
二維測量框架理論用來研究在新聞事件發展的整個時間段,媒體是如何強調從不同的方面來構建新聞和保持新聞顯著性的,是測量新聞框架的一種系統方法。二維測量框架理論(Two-Dimensional Measurement Framing Theory)是Chyi(祁)和McCombs(麥庫姆斯)2004在《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新聞與大眾傳播》)中發表的論文:《MEDIA SALIENCE AND THE PROCESS OF FRA-
MING:COVERAGE OF THE COLUMBINE SCHOOL SHOOTINGS》(媒介顯著性和框架構建過程:哥侖比亞校園槍擊案報道研究)中提出的。
Chyi(祁)和McCombs(麥庫姆斯)為了研究新聞報道框架的變化過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新聞報道角度進行了分類。這一項目分類是基于組成新聞內容5W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謂的空間是指報道的核心空間范圍,包括“個人”、“社區”、“區域”、“國家”和“國際”。類似的,時間是指報道的核心時間范圍,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
二、對《紐約時報》上海世博會報道的統計與分析
本文研究《紐約時報》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時間從2010年4月1日至11月30日,在《紐約時報》網站上搜索“shan-
ghai expo”,篩選之后,得到62篇新聞。
類目建構:
1、時間
(1)過去:新聞內容著眼于過去的事件,如對歷史觀點的分析、過去的經歷、先前時間。
(2)現在:新聞內容著眼于上海世博會本身的發展與變化情況,事件的即時結果或當下的社會現象,或主要事件。
(3)未來:新聞內容著眼于事件長期的影響、解決建議或應采取的行動、評估等。
2、空間
(1)個體:新聞著眼于個人、個人間的互動或行為描述、反應、背景信息。在本文中,把個體空間定義為單個展臺或多個展臺的報道。
(2)社區:新聞著眼于一個區域、城市。本文定義為世博會范圍。
(3)區域:新聞著眼于上海市市級范圍。
(4)國家:新聞著眼于國家及其他省市范圍。
(5)國際:新聞著眼于國際范圍。
三、結果分析
1、全方位的時空報道,框架完善
在《紐約時報》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周期中,時空框架包括了所有的方面,時間上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其中最多的是“現在”框架,38篇,占61.3%,其次是“過去”和“未來”框架,16篇和8篇,分別占25.8%和12.9%。空間框架包括“個體”、“社區”、“區域”、“國家”和“國際”。在數量上,以“區域”即上海市的新聞最多,為22篇,占35.5%,其次是“社區”新聞,即世博會現場新聞,15篇,占24.2%,然后依次是“個體”、“國家”和“國際”,分別占21%、11.3%和8.1%。由此可見,《紐約時報》從不同角度對上海世博會進行報道,富于變化,所建構的時空框架非常完善。
時間框架變化上
從“過去”到“未來”
由上圖可以看出,時間框架中的“過去”報道4-6月有3篇;“未來”報道中4月有1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加。但 “過去”和“未來”的報道始終都少于“現在”。這里的“過去”不是指發生在過去的事情,而是相對于核心的時間框架即上海世博會的當下,此事件是前提、背景或準備。這些文章講述了上海為世博會召開進行市容市貌改造問題。“過去”報道呈現下降的趨勢,而“未來”報道趨勢上升,二者呈現互補的狀況。
空間框架變化上從微觀到宏觀
由上圖可以看出,“區域”為主要的空間框架,并沒有隨時間發生顯著的變化。“區域”最多,有22條,占35.5%,其次是“社區”,15條,占24.2%,余下分別是“個體”13條,占21.0%,國家和國際為7條和5條。可見《紐約時報》對世博會的報道在空間上側重于省、市和各個展館。對省、市的報道集中在世博會對上海經濟、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各個展館方面,主要介紹不同國家展區的特點和情況。在延伸框架中,“個人”框架呈現降低趨勢,而“國家”和“國際”框架呈現增長趨勢。
2、負面報道和刻板印象
在具體建構每個階段的時間框架和每個范圍的空間框架上,《紐約時報》設置了不同的議題,但總體來說,反映出其對上海世博會的負面傾向和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刻板印象。時間框架上,對“過去”框架的建構側重對積習的整治;對“現在”框架的建構游離于上海世博會現場,較少關注每個展館的具體情況,而更多地關注世博會現場外。可見《紐約時報》不是很關心世博會本身;對“未來”框架的建構側重于揭露上海世博會顯現的問題。
空間框架上,《紐約時報》對“個人”框架的建構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對具體展館關注度不大,只針對幾個有特色和他們感興趣的展館做了報道;對“社區”框架的建構主要著眼于負面報道;對“區域”框架的建構上重籌備輕影響,報道在關注上海市的變化上更側重世博會召開前該市的整治籌備情況,較少涉及到世博會召開對該市的積極影響;對“國家”框架的建構表現出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較多報道人權問題、民族問題等;對“國際”框架的建構忽視上海世博會的國際影響,在報道數量上,“國際”這一空間框架的新聞只有5篇,占8.1%。
四、思考與借鑒
1、精心策劃媒體報道框架
媒體在對一個事件進行報道時,為了更全面有序地安排新聞,都會做精心的策劃。二維測量框架理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審視新聞媒體的報道,就是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在報道的整個過程中,從時間框架的角度,安排“過去”、“現在”和“將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主要事件、背景和先前事件、展望和意義等;從空間框架的角度,安排“個人”、“社區”、“區域”、“國家”和“國際”五個范圍,即報道范圍從微觀到宏觀。如此策劃能夠更全面地反映事件。
2、設置不同時空階段的媒體議程
框架理論從整體框架上給媒體新聞策劃提供依據,而議程設置則進一步對每一個框架的具體內容設計提供依據。媒體要根據不同的時間階段和空間范圍設置議題來表達媒體意識。《紐約時報》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從總體框架看,議題集中于政治和經濟方面;從二維框架角度看,對“過去”框架的建構側重對積習的整治,對“現在”框架的建構游離于上海世博會現場,對“未來”框架的建構側重于上海世博會顯現的問題,對“區域”框架的建構重籌備輕影響,對“國際”框架的建構忽視上海世博會的國際影響。
3、建構時空交叉框架以保持新聞新鮮性
根據Downs(唐斯)的研究,在不考慮事件重要性的情況下,公眾的注意力很少在一個事件上集中太長時間。每個新聞事件都有生命周期,這個生命周期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事件本身的持續性、重要性、影響范圍、對公眾的興趣等,這些總體來說都是和新聞的價值相關的,記者很難去改變;另一方面,新聞報道的變化性、是否報道出新聞事件的不同方面也會影響新聞的新鮮性和受眾的興趣,這是記者完全可以掌控的。
從《紐約時報》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報道的時間和空間框架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雖然是同一事件,但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呈現出的內容和角度不同。對于受眾來說,不斷變化的內容總能帶來新鮮感,以讓受眾保持對報道的關注。
參考文獻
①吳建民,《世博會的里程碑》[J].《國際新聞界》,2010(5)
②張陳琛,《2009年〈紐約時報〉上中國形象的框架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0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