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的有效監督對于保障司法透明,維護司法廉潔,促進司法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司法有其相對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媒體的過度干擾,又會影響司法的獨立和公正。因此。本文認為,在處理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兩者關系當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媒體的有效監督對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做到媒體、司法協調配合、良性互動、共同努力,從而實現有效監督。
【關鍵詞】司法公正 媒體 有效監督
近三十年來,隨著我國媒體傳播事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民主進程日益加快,媒體對社會監督的力度也在不斷增強,隨之而來,媒體對司法活動監督效果也在不斷顯現。媒體的有效監督對于保障司法透明,維護司法廉潔,促進司法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司法有其相對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媒體的過度干擾,又會影響司法的獨立和公正,因此,媒體、司法應協調配合、良性互動、共同努力,從而實現有效監督。
2006年9月12日,在全國法院新聞宣傳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兩級新聞發布體制正式建立。《人民日報》認為:“新聞發布制度從政府部門走入人民法院,是司法公開的又一舉措,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這種制度體現了司法過程公開透明對于實現公平正義的推動作用,打開了又一扇司法透明的窗口”。此次會議還宣布和重申了一些法院新聞宣傳紀律,如:“未經批準,人民法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一律不得擅自接受采訪,重大、特殊的案件或在全國有影響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媒體對案件的報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預測審判結果,發表評論或結論性意見;對可能產生消極性影響和負面效益的內容不得報道”等等。有關這些新聞宣傳紀律的規定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贊同者認為,這是避免媒體盲目炒作、防止“媒體審判”現象的發生、維護司法獨立與公正的需要;而質疑者認為,“無論是從權力的層面,還是利益的角度考慮,司法都不應該隨便限制媒體的權利”。
由此可見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是微妙的,要真正理順媒體與司法的關系,使兩者在健康、合理的秩序中各司其職,就必須跳出各自的職業背景,站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高度,從歷史傳統、現實國情、國際慣例、發展趨勢等多角度,全面、客觀地看待兩者的沖突,在沖突中求平衡,實現良性互動。在處理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兩者關系當中,我們應該注意到以下兩點。
一、充分認識媒體的有效監督對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我國法律基本上確立了審判公開的原則,而接受媒體公開采訪報道是審判公開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我國媒體對司法監督的法律基礎。然而,現實中有一些司法部門、司法人員一味地強調司法第一,認為新聞輿論不得對司法活動評頭論足。的確,在案件的審理過程當中,新聞媒體如果忽視了我國的國情和媒體的導向性,信筆為文地評判司法活動,弄不好是會導致民眾的情緒宣泄干擾法律的理性分析,最終,輿論左右了審判,這樣,媒體的監督最終成了“好心辦壞事”。但是,如果由此只看到媒體報道不當的負面影響,而一味強調司法完全不受干擾,那樣,又會束縛媒體手腳,成為司法機關回避乃至壓制輿論監督的借口。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曾于2003年出臺了《關于規范采訪報道法院審判案件活動的若干規定》,其主要內容為:“依法公開審理尚未宣判的案件,記者可以旁聽,但不得進行采訪報道”“已經公開審判的案件,可以采訪報道,但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對事實和法律負責,并且不得作出與法院裁判內容相反的評論”等等。不久,廣東省高院依據以上規定,禁止六名所謂“違規”記者在全省范圍內旁聽采訪庭審活動。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以上規定的出發點應該是希望法律的獨立性不受干擾,司法的權威性不受損害。但是,我們認為,新聞報道工作也有其自身的特性,要求案件判決前不得采訪報道,那么公眾享有的知情權就很難得到保障,新聞的時效性也無法體現;要求案件判決后不得發表與裁判內容相反的評論,那么媒體的言論自由就無法保障,輿論監督也無法行使;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是沒有錯的,但是,新聞報道要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之內,采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信息,從客觀上來說,很難保證所有細節都準確無誤,如果求全責備,只允許完全準確地報道,那就等于取消了具有時效特征的新聞報道。所以,對于新聞報道中個別細節失實、后果也不太嚴重的報道,只要新聞媒體不是出于故意捏造事實,或者嚴重工作失職,就不應受到過分的指責。否則,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就會逐漸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就無法實現。在我國,輿論監督機制尚不夠健全,公眾知情權尚且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新聞媒體對各種丑陋現象進行揭露和批評時,常常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困難,如果記者和傳媒動輒受罰,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媒體與司法協調配合,實現有效監督,以追求司法公正的共同目標
司法獨立與媒體監督之間的矛盾雖然難以避免,但是,從根本上說,兩者都是為實現公民權利服務的,兩者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任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司法公正,這是實現兩者共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媒體和司法部門應該努力合作,實現媒體與司法的良性互動。
媒體承載著輿論監督的重任,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我國媒體一方面擔負著傳播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擔負著輿論監督的使命。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媒體的后一種使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展媒體的行為空間,使媒體實現多元化。媒體多元化能夠調動廣大人民進行輿論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信息源,將社會不合理現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時,多元格局也能夠包容不同的觀點,不會形成片面的、傾向性的意見來影響甚至左右司法審判。
新聞單位的記者等從業人員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以免對司法活動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對即將刊發的文章進行審查,防止可能影響司法獨立或者侵權的報道流向社會;記者在采訪時,應盡量找一些與當事人雙方沒有利益關系的人進行詢問,跳出被采訪人或舉報者的安排,避免被人牽著鼻子走;要讓矛盾雙方都有話語權,避免成為某一方利益的維護者。
給媒體監督營造寬松的言論環境并不是只要媒體沒有觸犯強制性規定就可以隨便地言所欲言。媒體應該以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在監督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司法的特點和媒體的導向性,并認真分析公眾的承受力,使媒體監督這把雙刃劍,在一定范圍之內發揮作用。如:在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的任何一個階段,新聞媒體都可以對案件進行報道,但不得對未決案件發表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意見,以致對審判活動施加壓力,從而左右審判結果;媒體報道司法時不得對司法人員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人格羞辱;公民有不愿公開個人秘密的權利,即使有些行為不符合道德規范,只要不觸犯法律,沒有侵犯他人權利,媒體就不應侵犯他人的私生活等等。
作為司法機關,重視輿論監督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屈從于輿論壓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努力提高法官的職業素質,培育法官的獨立精神,提高法官抗外界干擾的能力,鍛造法官裁判時只服從法律和事實的敬業精神。1995年美國著名的棒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殺害前妻一案,美國媒體幾乎一邊倒地認為,辛普森就是最大的殺人嫌兇,但是,最后辛普森卻被判無罪。這恰恰說明,對于一個公正、成熟、獨立的陪審團和法庭來說,媒體對司法的介入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對他們有多大的影響。在我國,這方面的情況也有很大的改觀。與若干年前的“河南鄭州張金柱案”中司法機關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表現出的軟弱、無奈相比,如今的司法機關已經日益成熟、鎮定。從近年來疑點、熱點案件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司法機關一方面從容面對媒體,不刻意回避或壓制媒體采訪報道,一方面沒有屈服于沸沸揚揚的來自媒體或者網絡的輿論壓力,排除干擾,堅持依法獨立審判,最終贏得了負責任的媒體、理性網民以及法學界有識之士的尊重。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曾說過:“人民法院工作的宗旨是貫徹實施法律,主持社會正義,新聞媒體的價值也是宣傳、弘揚法律,維護社會正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人民法院與新聞媒體的任務和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司法機關與新聞媒體應當跳出各自狹隘的立場,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捍衛公民基本權利為共同價值取向和目標,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職,共同為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貢獻各自的力量,從而推動我國民主和法制的發展與完善。
(作者單位:馬鞍山廣播電視臺法制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