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大多數中學生對歷史缺乏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和與歷史學科相關能力降低。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本文結合歷史教學實踐,重點論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搞好初中歷史教學的關鍵。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點撥為主,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學知識,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使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得到極大的滿足,學習興趣也愈來愈濃。
【關鍵詞】初中歷史 培養 興趣
初中歷史課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教育,歷來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因為在他們眼中歷史課是副課。在一些學校,課程安排中所開設的歷史課往往是走過場的形式,教學課時也大量縮減。平時一遇課程緊張,歷史課可以隨意被停課、占用。而更讓歷史教師無奈的是:由于學校、老師、學生把歷史課看成是副課,可有可無,使得歷史老師的教學信心受到挫傷,教學成就感也微乎其微。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筆者認為除了學校、老師必須改變歷史課是副課的觀念外,老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方法也必須改變,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死記枯燥的歷史知識到熟記生動的歷史事件,讓學生輕松的學,主動地問,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不再是一種負擔,從而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以往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把學生當成聽眾,根據講課的重點,讓學生在書上劃線,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歷史課枯燥無味,一上課學生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其他科目習題,把老師留在講臺上唱“獨角戲”。新教學大綱實施以后,初中歷史教學強調時代特點,教學相長,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教與學是交往的、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描述法不僅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還能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歷史的許多人和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教師只靠語言敘述是難以描繪當時的情景。歷史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通過歷史事件的分析、提高重新認識現實問題的能力。如講《戊戌變法》這節課時,著力描述譚嗣同拒絕出走、慷慨就義的壯烈情景,把譚嗣同這位維新志士的光輝形象深深銘刻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受到強烈感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上好起始課,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課”,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準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認識,以引起學生對學習歷史的重視。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融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拴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生動的歷史事件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后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并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有了良好的開端,就要繼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
新課程提倡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增加討論時間,教師作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講述《中國邊疆的危機和中法戰爭》一課中法戰爭時,我先讓學生回答“鎮南關一戰的結果?”學生回答:“老將馮子材帶領軍民取得勝利。”我再追問:“接下來戰局如何?”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取得戰場的主動權并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的倒臺”后。我用沉重的語氣說:“但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同學們一片愕然,我緊接著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認識到“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是清政府一味妥協求和賣國的結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加深印象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臥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尷尬的局面。
(作者單位:安徽蕭縣孫圩孜鄉徐雙樓初級中學)
責編:程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