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后”正從上世紀末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21世紀初的爭議與褒貶,發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現象。從爭議到批判到贊揚再到思索,期間各種媒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具有公信力和話語權的大眾主流媒介,洞察引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態度。而我們對“80后”的媒介形象認知應將具體文化現象、話題和媒介形象再現相結合。
【關鍵詞】“80后” 媒介形象 形象構建
“80后”,一個在當今社會中響亮的名稱,也是媒體使用最廣泛,進而走進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詞語?!?0后”含義具有模糊性,在界定時,界定者本人、80后群體本身和大眾存在著多重的尷尬與誤讀。對這一事物的媒介形象研究,也是通過現今社會的傳播媒介得以體現的。最重要的,“80后”一直被公眾刻板成見所主導,殊不知他們其實并非是完全擰成一股繩的,有同樣思想、生活習慣、家庭條件、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的群體。這一點最為研究者所忽略,作為“80后”代表的黃思路、韓寒、劉翔、洪戰輝……都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環境,所以每每提到“80后”這樣的字眼,我們總是通過媒介給我們展現的實例以偏概全的來感受這群主流人物。
一、爭端伊始,媒體的“偽主流”解讀
媒介研究大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無時不有,無時不在。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者事物之間產生關系的物質都是廣義的媒介。
在“80后”話題出現伊始,處于風口浪尖的是一個上海的中學生——韓寒,他各科成績亮紅燈,但出版的《三重門》再版印刷數次。對其的報道無可厚非,因為韓寒這個個體生命承載著太多的符號——另類、叛逆、非暴力不合作。但是接下來的解讀就讓“80后”的媒體形象顯得異于常規,甚至是“面目可憎”。比如央視知名欄目《對話》秉承一貫的定位與結構方式,由專家教授坐陣充當意見領袖,導向性過于明顯,專家教授如果被視為具備公信力的理性意識,那么媒體對于“80后”的定義就是主題先行的非理性元素。大眾傳媒在這里缺乏了最樸素的公正、自由和平等的話語權給予。除此之外,如果說專家教授被視為公信力的理性意識,那么場內嘉賓就可以視為央視口誅筆伐,推動節目進程、拓寬節目主題的工具。舉例為證,一個三十多歲的婦女就表示了對于韓寒的出現的焦慮,并覺得韓寒網上聊天時沒有使用OICQ是一種稚嫩的表現。這是否也是代表大眾主流的媒體對于“80后”的輕蔑認識?這是其在媒介形象的塑造上最令人惋惜的一點,它在“80后”與大眾間不經意地撅起一道鴻溝。
其實上述媒體對于“80后”形象建構之妖魔化有理可依,有據可循。早在韓寒之前,中央電視臺、全國少工委、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就相互聯合一致評選“全國十佳少年”,主流媒體所推崇的是賴寧、包八斤、黃思路……我們看一下主流媒體對他們的塑造。賴寧,14歲那年心系國家,在保衛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的時候,獻身火海;包八斤英勇救火。如果說賴寧和包八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