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聞發布主體由專職從業者向普通大眾過度已成為趨勢。微博簡單、易得、即時、便捷的特性推動了公民新聞平等參與理念的實現。然而,對網民結構的合理性、把關人缺失下傳播內容的客觀性、依賴意見領袖擴大影響的傳播機制的質疑成為公民新聞蓬勃發展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微博 公民新聞
一、公民新聞發展的“微”動力
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發布新聞的主體由新聞工作者延伸至普通大眾,普通公眾可以利用大眾媒介和通訊工具發布信息。而微博簡單、易得、即時、便捷的特性恰好與公民新聞倡導的平等參與理念在操作上具有一致性。誕生于強調用戶交互性的web2.0時代,作為信息發布平臺的微博,只需用戶注冊一個賬號,就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方式更新個人信息,并且微博140個字符的限制,使得發布內容具有高度概括性,迎合了現代快速閱讀方式。在微博中,公民發布和接收新聞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它顛覆了主流媒體對新聞的壟斷,關注焦點既可以是公共性的熱點話題,也可以是私人性的生活瑣事,報道方式既可以是專業新聞,也可以是業余敘事,一張圖片一句評論,均可以成為內容,最主要的是,信息發布的主體既可以是專家學者、媒體精英,也可以是順道路過的普通市民,現如今,微博的出現更是為公民新聞的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句話,網絡尤其是微博環境下的公民新聞強調“人人都是記者”,改變了受眾在信息接收過程中的被動地位,積極的受眾概念得到強化。
二、公民在微博新聞發布中的使用與滿足
1、“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事件回顧
2011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應一位母親的要求幫忙發微博尋找失蹤的孩子,該母親在網友拍下的乞討兒童照片中,看到了自己久尋未果的兒子。隨后,于教授專門建立“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呼吁社會關注被拐兒童,該微博經過熱心網友關注,在網絡形成巨大輿論力量。事件得到了媒體、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等各界的矚目。截止到2011年4月9日,經新浪認證的名為“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已有超過23萬粉絲參與,發布4000多條微博。在“圍觀即參與,轉發即表態”的口號下,不斷上傳的照片和不斷轉發、評論的強大圍觀力量,讓公民個人在這場運動中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2、圍觀參與下的公民心理獲得滿足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入手,可以解釋公民新聞在微博中的異軍突起。該理論研究者波爾斯和考特萊特列出了一個大眾傳播、人際傳播或以電腦為中介的傳播可以滿足的11種基本心理需要:放松、娛樂、忘掉工作或其他事情、與朋友交往、獲知關于自己和別人的事情、消磨時間、尋求刺激、降低孤獨感、滿足一種習慣、讓其他人知道我在乎他們的感情、讓某人為我做某事。①
在現實的參與過程中,大眾的心理需要其實是以上多種反應的集合體,會隨著參與身份的不同而改變。如在“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中,普通參與上傳照片的公民有的是基于對公共事務的社會責任感,出于在解救乞討兒童的正面輿論中獲得社會認同,而失去孩子的家長的參與則可能是出于尋求同類降低孤獨感和獲知相關信息的多種需求。由各類滿足衍生出的公民參與意識,正是公民新聞的崛起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公民新聞在我國微博實踐中的困境
公民新聞概念在我國甫一出現,有業內人士樂觀預測,即將改變中國傳媒生態,打破媒體和精英壟斷話語權的局面。然而,微博的公民新聞的表達不可避免沿襲了網絡表達的弊端,虛擬空間的表達主體——網民也具有天然利己的選擇傾向,此外,新聞事件依賴意見領袖擴大影響的傳播機制也備受質疑。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以及傳播方式三個方面入手,可以看到微博公民新聞發布不可避免的困境。
1、傳播主體:網民結構合理性及數字鴻溝現象
對微博環境中實踐公民新聞的首要考驗,來自對參與主體結構合理性的質疑,即網絡民意能否最大限度地代表公民意志。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年1月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微博客用戶達到6311萬,占網民總數的13.8%。無論是相對于全國總人口,還是相對于網民規模,我國微博的普及率顯然還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除此以外,目前關于我國的網民結構不平衡的擔憂仍然在報告中有所持續體現,而這樣的擔憂也同樣適用于微博用戶:
從城鄉結構來看,2010年,我國農村網民人數為1.25億,不到整體網民規模的一半,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職業等成為影響農村網民應用互聯網能力高低的因素。是否具有公民記者的參與意識,參與者的媒介素養如何,拷問著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網民。
從省份分布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差異巨大。報告顯示,互聯網發展水平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內陸省份。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區,如寧夏、廣西、甘肅等地區的互聯網發展水平落后于全球水平。
從年齡結構看,10至29歲年齡段的網民數量較多,這表明青少年成為網絡世界的主力軍成為不爭的事實。
當然,脫離網絡虛擬世界參與主體間的差異,現實世界的數字鴻溝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數字鴻溝是指因經濟原因而產生的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使用現代通訊設施,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過程中產生的分化現象。②它廣泛存在于國家與國家、個人與個人之間,從個體角度來看,數字鴻溝表現在除了接觸互聯網可能性的不同,它還包括了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力的懸殊。由于對技術接近的不平等,導致微博公民新聞的發布主體比例失衡,文化程度較低、地區發展落后地區的人群在公民新聞的參與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在“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上,來自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地區的信息數量較多,一來這些城市人口流動量大,二來與該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導致的技術便利不無關系,因而使得這些地區的信息占據大量微博空間。然而畢竟不是所有被拐兒童都聚集在大城市,沒有微博,已經成為互聯網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地區要想參與公民新聞發布的首要攔路虎。
2、傳播內容:把關人缺失下的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權衡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出于滿足某種心理的需求,公眾的聲音隨著對微博粘性的增加而擴散,來自社會各個角落、不同群體間的公民新聞的數量激增成為趨勢。
然而,由于強調公民個人在信息獲取、加工和傳播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公民個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新聞誕生的流程中。客觀中立的信息發布有利于事實的判斷,但是由于信息把關人和信息采寫者的身份重疊,公民新聞的發布也飽受信息失真帶來的困擾。此外,互聯網的匿名性對網民的個人利益傾訴提供了寬松的環境,新聞質量把關松散,黃色、暴力新聞陷入失范,嘩眾取寵的內容輕而易舉占據微博頭條。
例如搜索2011年4月29日的新浪微博熱門話題,上海地鐵一號線自殺事件居于前列,事發現場的照片,自殺主人公的急救照片一一被網友上傳,該事件的微博數量達到300多條,在微博直播現場近況的同時,也有網友附上“死就死唄,還影響老百姓上班”的言論,整條微博首先充滿的是對自身利益影響的抱怨,其次才有相關機構呼吁注意該事件的影響。
此外,作為自媒體,筆者認為微博公民新聞也難逃大眾傳媒議程的設置。現實生活中,出于商業目的、國家政策、經營理念等原因,傳統媒介組織會賦予不同議題重要性,從而影響受眾認知,使之往既定方向引導。微博公民新聞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媒介的干預,但對于未接觸到新聞源的其他受眾來說,仍然會從發布者語言的使用情況等方式上,判斷出不同程度的新聞重要性。此外,為了吸引點擊量,或者出于商業考慮,將新聞以何種方式呈現,考驗著公民記者個人的素養。
3、傳播機制:基于對意見領袖依賴下的傳播方式的拷問
雖然微博公民新聞發布門檻較低,但是有學者發現在微博這種新型的社會網絡中同樣存在著權力關系,存在著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③在微博中,網民往往根據興趣愛好自發形成固定的群體,如今新浪微博的“微群”應用則從技術上將擁有共同情感、共同認識甚至是共同目標的人群加以粘合,這樣的結果是群體內認可的事件可以通過各個節點有意識形成“病毒式傳播”,也無意識地將圈子外的信息過濾和屏蔽。打破這種限制,實現整個互聯網絡信息流通,正如能讓一位失去孩子的普通母親的信息成為當日微博頭條,依靠的仍然是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意見領袖。
在“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事件前后,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微博意見領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發起者于建嶸教授的人格魅力,沒有媒體跟進報道的影響力,沒有公權部門的重磅回擊,沒有韓紅、濮存昕等明星的社會知名度,單靠普通網友,該事件至少還要在網絡深水區里迂回一定時間。作為公共話語空間的微博,其話語權的分配并不如其準入門檻那般公平,因為身份職業、知識素養、地位階層等附加因素的存在,使得微博信息發布者的話語權從注冊之初就具有先天差異。每天都有新聞發生,要想讓公民發布的新聞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仍然少不了對意見領袖的依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也不能擺脫從現實社會延展過來的“身份認同”現象。因而也不難解釋為什么名人的微博總是出現普通民眾的“求轉發”“求回復”等留言。
參考文獻
①[美]賽佛林、坦卡德 著,郭鎮之、徐培喜 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五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②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364
③李林容、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及傳播價值》[J].《當代傳播》,2011(1):25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