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評論是針對變動的、對公眾有知悉意義的事實及時或適時發表的宣傳性、意見性等信息,它是公眾意見的表達方式。面對社會轉型期中出現的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新聞評論來實現公共精神的理性表達,培養公民的公共意識。本文以《南方都市報》的社論為例,探討新聞評論如何發揮作用。
【關鍵詞】新聞評論 公共領域 公共精神
1998年,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在訪問中國時說:“公共領域首先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它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制。”①在我國社會民主氛圍日漸濃厚,公眾民主意識日漸高漲的情況下,公眾在公共領域中行使話語表達與輿論監督,成為了一種趨勢。這個公共領域需要通過具有公共精神的新聞評論進行理性的引導公眾意見的表達,協調公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以《南方都市報》社論版為例,其新聞評論發揮的公共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民參與意識不斷增強,尤其表現在政治參與意識,即公民關注公共事務,監督權力運作,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我國轉型期的公民政治意識而言,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參與意識的增強是顯而易見的,公民通過參政、議政、選舉、監督、依法維權等一系列活動,對政治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民主意識、權力意識、法律意識等明顯增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公民的平等意識、規范意識和理性意識都比計劃經濟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②在現實生活中,經濟飛速發展使社會出現了各種各樣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社會價值觀的沖突,多元意見的碰撞,都需要新聞評論正確引導公眾。
新聞評論擔當了培養公民公共精神的重任。如《南方都市報》2010年11月2日的評論《調整收入分配重在還富于民》指出,中國未來的新型發展模式可簡短地歸并為三點:修養生息、還權于民,還富于民。通過公共財政政策、稅收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等措施來實現公民收入的合理調整和經濟的增長。而公眾對中國公共服務的評價與監督正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再如12月29日的社論《公車改革就是要削減既得利益》,這篇評論的論題關注了公務用車改革的問題,文中提出,公眾對于耗費公帑無數的公車意見很大,對于為了治理擁堵而提出的公車改革只有是著眼于削減公車使用中受益群體的利益,那么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這兩篇評論的論題都關注當下公眾對于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公共服務問題的意見表達,體現了公眾主體的參與意識,對培養公眾的公共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達公民的利益訴求
伴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在利益的重新分配與調整中,出現了利益多元化的趨勢,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訴求欲望。公民通常通過參與公共事務來表達及交流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而所謂公共事務,是指攸關公共利益,與人們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能夠被人們所感知或體驗的客觀發生的社會事實。比如物價問題、房價、就業、社會醫療保險、醫藥、反腐倡廉等等。這些問題關乎國計民生,往往屬于熱點問題,也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如何引導公民理性地應對這些社會問題,就成為新聞評論的重點。在尋求妥善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方面,新聞評論往往發揮著公共精神,找到各方利益的一致點,幫助公民進行理性地表達。
如12月3日的社論《菜價漲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就是針對當前菜價飛漲現象,公眾現階段承受的收入增長乏力和物價上漲太快的雙重阻擊而評。同月9日的社論《多數家庭買不起房提醒調控勿放松》,作者指出,從居民收入與房價比來看,“房價已經遠遠超過了多數民眾的購買能力”、“中國多數家庭買不起房”。文章提醒政府,必須拿出真正有威力的一系列的調控辦法與措施,來解決公民購房難的現實問題。14日的《城市治堵追求效率更要求取公平》社論則是根據當前交通擁堵現象治理方案而征求民意的評論。這些評論的論題無一例外都關注著公眾現實的利益訴求,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三、合理引導公共輿論
輿論,它是社會群體對某種事件或事態發展所持的大體一致的意見與議論,是一種社會思潮。輿論在任何時候總有正確與錯誤、全面與片面、唯物與唯心、辯證與僵化之分。“它雖然不具有硬控制的強制作用,但它能與社會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配合,共同發揮調節社會、規范人們行動的作用。有時,輿論甚至可以發揮政治、法律等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義力量。”③一定的社會輿論是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新聞評論則是一定的社會輿論的文字表現形式。新聞評論在公共領域中能夠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等發表議論,能及時迅速廣泛的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意愿,從而合理的引導公共輿論,發揮輿論導向和監督的作用,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如11月11日的社論《有效監督權力重在公民參與》指出,“公民四權”即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公民也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并愿意積極行使“公民四權”。公民是直接利益相關者,公民參與監督公權力的運作過程,既有積極性又是法定權利。12月19日的社論《必須警惕腐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警示腐敗已經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危險,起碼在某一些人群心中,官員及其親屬享有特權和特殊利益,公職人員生活富奢、動輒身家天文數字,似乎變得司空見慣,甚至越來越多的人,在憤怒之余開始用羨慕的眼光旁觀和努力。進而提出,“加強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從觀念上不再回避,是下一步催生和啟動權力健康運行之道的必要前提。這時,新聞評論在公共領域對于合理引導公共輿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總之,新聞評論作為人民群眾的公共話語平臺,是人們思想、觀念交流的重要場所,通過培養公民的公共精神、表達公民的利益訴求、合理引導公共輿論,樹立起了新聞評論的公共精神,這不僅僅是新聞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①哈貝馬斯,《公共領域》,《文化與公共性》,三聯書店,1998:125
②劉杰:《執政黨與執政文明》,時事出版社,2006:341
③何梓華:《新聞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2
(作者:湖北大學09級傳播學學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