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結識王定功博士,看到他的專著《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觀察》(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很是欣喜。中國大陸開展生命教育已十年有余,但未見正式論著問世。王博士的這部專著可謂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無論是從生命教育誕生的直接因素,還是從人的一生發展歷程看,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如何實施,并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而《青少年生命教育國際觀察》一書提供了可借鑒的多國及地區經驗,值得熱愛生命教育、從事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學習、借鑒。
兒童對生命的態度與行為
兒童愛生命嗎?怎樣理解對生命的愛?兒童思考生命問題嗎?思考哪些生命問題?這是兒童生命教育的前提。為此,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對234名小學3至5年級學生進行調查。
(一)愛生命是兒童的自然天性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不乏對生命的珍愛之情與行,其表現可以歸為五方面。首先,兒童對生命的愛更多地表現為愛小動物和自己身體。如“經常給家里的金魚喂食,給花澆水”、“有一次我的手被釘子扎了,我哭著要上醫院,我怕得白血病”。其次,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危險。第三,兒童對生命的愛表現為生死反應。如“看到人死后感到很難過”、“我生病就去醫院,怕死了”。第四,兒童對生命的愛也存在矛盾、多疑與盲目。如“愛生命,但很喜歡到危險的地方玩,因為那種刺激的感覺”、“看到別人踩螞蟻殺蟑螂……內心覺得它們很可憐”。第五,只有個別學生將對生命的愛與回報父母相關。如“愛惜生命,我長大了報答父母”。
這些兒童對愛生命表現的回答反映了小學兒童階段生命發展的特點。相對于與其它社會關系而言,兒童與動植物的關系更天然、密切,更傾向于關愛比他們弱小的動物;相對于成人而言,兒童更直接用身體感受生命,并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危險來保護生命。同時,對生病與死亡的懼怕、對所吃食物的多疑、對動物不論益害都愛等現象,也反映出兒童對生命缺乏科學認識。
(二)愛的缺失是兒童“不愛生命”的根源
并不是每個被調查的兒童都愛生命。在調查中,有少數同學填寫了“不愛生命”、“多次想到死”等。盡管人數很少,但所反映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透過其中兩位同學的回答,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不愛生命”的根源所在。
一個女生(父親是經銷商、母親是會計)寫道:“我不愛生命,總是讓自己生氣,不讓自己有充足的信心;不愛生命的原因是父母經常不理解我自己的感受。認為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非常無助,沒有任何人理解,得不到同情與關心;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孤單的,沒有人會關心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一位男生(父親是書記、母親是護士長)在問卷中答道,“我平時多次想死,因為在我的生活里是痛苦的,同學們都討厭我,見到我都躲得遠遠的,同學還說我和別的同學好(搞對象那種),受盡了侮辱。”
盡管影響小學兒童愛生命的原因多樣,但核心是“愛”。兒童對生命的愛與不愛,與其家長的態度密切相關,也與同伴之間是否被接納與喜歡有關。父母對孩子忽視、否定的態度,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使孩子仿佛失去了與社會、世界連接的紐帶,陷入孤單、孤獨的感受中。如果失去了與同伴的良好關系,他們也感到不快樂,尤其是被同學“誣陷”、“受辱”。
(三)兒童的生命問題很哲學
小學生年齡很小,但他們也有生命困惑與煩惱。當問及“你想過生命問題嗎?”、“你向父母詢問過有關生命的問題嗎?主要問過的問題是什么?”時,他們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為三類。
一是關于生命的。如:人為什么而活?人的生命為什么那么珍貴?我為什么有生命?生命是什么樣的東西?如果人沒有了生命是什么樣的感覺?二是有關死亡的問題。如:人為什么會死?死了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嗎?為什么生命只有一條?我能活多久?死可不可怕,死了會有感覺嗎?生命可不可以有兩次?我會死嗎?三是生命的產生。如:人的生命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么形成的?我是從哪來的?怎么來的?我為什么會從媽媽的身體里出來?
可見,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簡單。對生命問題的思考將伴隨人的一生,對兒童而言,當遇到煩惱、生病、災難、死亡等現象時就會凸顯出來。如問及“你什么時候想生命的問題”時,兒童的回答是睡覺前、生病時、看到不幸時、考試沒考好時等。
符合成長特性的生命教育
兒童生命教育不能脫離兒童的生命成長階段特點,應回到他們的生活中,回到他們的經驗與感受中,從他們對生命的理解、愛護與煩惱出發。
(一)兒童需要生命教育
調查表明,兒童非常需要生命教育。有學生寫道:“我想多了解些有關生命的知識”、“覺得很有意義”。可見,兒童的生命教育是多么必要,兒童是多么需要與渴望生命教育。但目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給予兒童的生命教育都十分有限。
其實,生命教育關涉人的一生,是終身教育。對兒童的生命教育更為重要。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時期,弗洛伊德指出,童年期的瑣碎回憶陪伴一生。有一部書中寫道,幫助兒童正確了解、理解生命,為他們提供生命之愛,培養他們熱愛生命之情與行,是為他們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回到兒童的生命經驗與感受中
當回答愛生命的理由時,兒童給出了四種答案。一是生命只有一次,如“生命可以給人的一切一切,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命短暫;三是有美好的愿望,如“因為我從7歲開始就練鋼琴,長大想當鋼琴家,所以我愛生命”。四是沒有理由,如“不為什么,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因此,兒童的生命教育要從他們已有的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開始。不論其認識正確與否,都是他們已有的、真實的想法。生命教育不能脫離他們的這種狀況。
兒童生命教育需要順應人之天性。首先,關注兒童的身體感受,尤其是在他們生病時,更應給予關愛。感受,在一個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是一個人每一天生命的真實存在。為兒童提供積極、愉快的感受,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其次,為兒童搭建關愛小動物(植物)的平臺。如觀看動物世界、講述動植物故事、認養小樹、飼養小動物等,讓兒童在了解、飼養過程中增長愛心、釋放愛心,體驗生命。
兒童生命教育要深入生命哲學層面,尤其是學校開展生命教育,不能僅停留在保護生命安全、遵守交通規則、避免危險等表層。
兒童生命教育應注重科學性,以此幫助他們克服對生命的不正確認識。如對疾病及其預防的科學認識與正確態度、對生死的初步了解與正確態度、對動植物的基本了解與飼養常識、對危險及其避免的初步了解與正確做法等。這是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特別關注。
同時,需要恰當引導兒童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愛環境,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逐漸加大力度。逐步培養兒童感恩之心、同情之心、寬容之心,反對暴力的意識與能力。
(三)為兒童提供生命之愛
兒童的生命教育從愛開始,應為他們提供生命之愛,讓他們在生命的早期充分感受到生命之愛。以生命之愛改善兒童的生命狀態,促進兒童生命健康成長,這對他們的一生會有重大影響。一定意義上講,生命教育就是關愛生命的教育。
愛在關系中。為兒童提供生命之愛,就是要理解、關注、尊重兒童,與兒童建立良性交流。在良性交流中,兒童獲得他人的理解、關注、尊重,獲得生命健康成長的能量。因此,學校開展生命教育應著重兩個關系、一個家園建設。首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兒童生命健康成長提供了所需的依戀感、安全感。因此,關愛生命是小學教師行動的基點,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小學教師重要任務之一。其次,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友好的同伴關系為兒童生命健康成長提供了所需的歸屬感、尊重感,幫助兒童建立友好的同伴關系,是小學教師的另一項重要任務。第三,營造溫馨的校園文化。建設家園般學校,讓兒童在校如在家般安全、溫暖,并能獲得生命健康成長所需能量,是小學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
家庭生命教育更重要
(一)父母是孩子生命教育的首任教師
兒童對生命之愛的感受首先來自于父母。調查顯示,填寫“不愛生命”的兒童,其主要原因是“父母經常不理解我自己的感受”、“老被媽媽打”。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與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生命感受。
兒童的生命意識萌發與生命問題思考更直接來自父母。一位5年級的女生寫道:“有一次我在草坪上玩,媽媽看見了,對我說,‘小草也有生命,快下來。’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要能生長和變化的事物就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以后不在草坪上玩了。”父母的生命意識直接影響孩子對生命的看法。
(二)兒童的生命問題主要請教父母
調查結果顯示,兒童之間談論生命的話題很少,相比而言與父母、教師談論的較多。父母與孩子交流的生命問題相比于教師與學生在這方面的交流要深一些。總體看來,父母的生命意識、生命教育意識還很薄弱。
通過兒童問父母的生命問題與父母與兒童談論的生命問題對照發現,前者多為生命哲學之問,而后者多為人生、生活問題。如兒童問:“人為什么活著?”父母的回答是:問你爸/你媽去;為了自己的前途、為祖國做貢獻、如果死了會讓親人傷心、為了孝敬父母、活著要拼搏、要學習、要勞動,要自尊自愛等;如孩子問:“我會死嗎?”父母往往回答:“你想得太遠了。”“你不要亂想,你一定會健康的。”還有的學生寫道,“答起來比較麻煩,(父母)一般就隨便回答”等。可以說,兒童的生命問題對家長而言是嚴峻的挑戰,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難以回答,所以他們選擇要么回避,要么搪塞,要么責怪。
(三)父母首先需要接受生命教育
首先,父母需要接受有關生命的教育。父母作為成年人,要了解有關生命是怎么來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為了什么、生命怎樣才有意義等一系列問題,以便能應對兒童提出的問題。
其次,父母需要接受有關生命教育的訓練。父母要有愛孩子的能力與藝術。生命教育要引導父母關注孩子,善于與孩子溝通,給予孩子的愛能被孩子所接受,能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生命教育要培養父母的敏感性,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尤其是在孩子生病時、臨睡時、考試失利時、做錯事時、寫不完作業時等,要恰當、適時引導孩子積極面對生命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再次,學校要積極承擔培訓學生父母生命教育之任務,一些社會團體、媒體也應加大生命教育宣傳力度。
需要更為廣闊的視野
生命教育是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是以人為本教育的體現,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本真教育的回歸,盡管誕生時間短,但發展迅速。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戰略主題”之“堅持全面發展”中,明確提出“重視生命教育”。這是“生命教育”一詞首次在國家政策文件中明確出現,必將推動生命教育的迅速發展。
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的生命教育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實踐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模式。但還有大量基礎性的工作要做,如對生命教育內涵理解與界定、生命教育與有關教育的關系、生命教育理論基礎、生命教育的機制、各學段生命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等的研究與探索。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僅是生命教育的理論構建,更為緊迫的是青少年兒童的生命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實施的問題。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需要有更為廣闊的視野,需要借鑒生命教育先行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本文編輯:謝